虢晶,林识音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发展白热化,源于个体自我表达需求的自媒体平台形成、发展起来了。自媒体平台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传递以及发布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主客体方向性。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带来了新的理念,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发展因此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及新的趋势。但是,朋辈心理互助借用自媒体这一平台进行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自媒体的概念和特性,发挥朋辈互助主客体优势,把握好自媒体平台给高校朋辈互助工作带来的机遇,克服在自媒体境域朋辈互助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探寻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发展的新思路,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朋辈;主客体;心理互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33?04
[收稿日期] 2015-02-16;
[修回日期] 2015-04-20
[基金项目] 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论高校朋辈心理互助”(2013zzts106)
[作者简介] 虢晶(1988-),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林识音(1965-),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开始在手机网民中广泛普及。相比其他群体占比来说,青少年群体的表达意愿更为强烈,其中,“高校人”的占比之高及影响之大更是不容忽视。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当前信息发布和接受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信息传播的主客体方向性。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心理状态不稳定,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充分认识自媒体,充分发挥朋辈互助主客体优势,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与朋辈心理互助内涵
(一)自媒体的概念和特性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学界对自媒体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 年7 月发布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两位联合提出的对于“We Media”的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
相对于传统网络时代网站信息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而言,自媒体时代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每一个用户既是网络信息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可以是网络信息内容的制造者;互联网用户由浏览网站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向创造网站信息的主动输出者转变发展,开启了个人媒介和门户的新时代。在传统的网络时代,网站信息制造者局限于主流媒体对社会意见的多数化的反映,这样的信息代表着一定群体的意见,是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持有的态度、情绪、意见的一致性的体现。而自媒体时代提供的是一个个人言论的表达平台,人人面前都有个麦克风,既不代表官方发言,也不代表多数人意见,私人的观点意见开始从“台后”被推向“台前”,各种各样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二)朋辈心理互助概念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人生成长经历的群体。心理互助是指从方法、技术、能力等方面给予别人心理援助,使别人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增强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同情、理解、接纳的层面上[2]。而朋辈心理互助是指通过一定短期的培训的非专业化的心理工作者(互助者)对周围年龄相近、人生观及价值观相似、生活阅历及受教育程度相当的群体中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的具有心理调节、咨询和教育功能的人际帮助过程。
朋辈心理互助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辅导人员匮乏,高校心理健康辅导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开始探索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模式作为其补充,现在朋辈心理互助已经是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朋辈心理互助是相对于单向的专业心理辅导而划分的非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又称“准心理辅导”,在朋辈群体中通过各种互助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实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给予安慰、支持,实现共同成长,达到朋辈群体的“助人自助”。朋辈心理互助不再是传统的单向心理咨询、辅导的输出,因为朋辈群体面对的同样的学习、生活等问题,所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促进助人者对自己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二、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新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拉近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距离,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信息发布中心”,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作为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补充部分,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网络交互新平台,主体互动白热化。自媒体时代,Web2.0 提供了一个网络用户上传下载的双向的、覆盖面广、便捷、平等的互动空间的交互平台,人人都能充分自由表达自我,同时能对他人的言行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思想,网络主体之间互动性日趋增强。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多重场域中,熟人世界里的朋辈群体互动最为频繁。熟人世界中朋辈群体的特点在于基于现实中一定稳定性的人际交往关系而形成的网上集体有着类似的心理境遇,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相较于师生关系更具有感染力、共有的归属感等。因此,借助这样一个新平台,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表现出极强的主体互动性。
第二,生活空间网络化,心理意识外显化。自媒体时代,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工具,形成了新的媒介场所,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空间。在现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成为了主体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在网络各种媒介网站或交友软件空间中展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网上网下生活有机联动,个体生活空间网络化成为常态。另外,由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网络主体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更容易说出平常不敢说、不便说的真实的思想,但网络主体仍然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网络主体各种思想问题和深层次心理意识明显地暴露于网络信息中。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暴露于网上,密切关注学生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朋辈互助者较之以往则更容易捕捉和了解受助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主体性空前张扬,教育客体主体化。自媒体时代,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个体能在交互网络平台中自主参与和独立选择信息的上传与下载,既是网络信息创造者,也是接收者,主客体关系角色频繁变换。同时,网络信息内容、网络信息浏览方式、网络信息传输的主导者都因网络交互方式而改变,个人用户主动性、选择性和话语权大大加强,个体的自主与选择得到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得到空前张扬。网络化生存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以及对人主体性的空前张扬,网络化境遇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和平等化,同时朋辈心理互助中助人者与自助者的主客体关系也趋于模糊化和平等化。朋辈群体共同的身份认同决定着交往关系的平等化,互助内涵即是包括了助人者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实现的自我完善发展的自助,即助人者与自助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角色变换。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性在新网络交互平台中进一步凸显。
三、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面临的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 年底提升了2.1 个百分点,其中20-29 岁年龄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这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3]。手机上网比例超过传统PC 上网比例,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使用率持续上升,成为第一大网络应用。而本次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63.9%,大学生对自媒体如此高的依赖率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对着新的冲击和挑战。
(一)自媒体虚拟自由,信息繁杂难甄别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自媒体环境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性,主要涉及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中暴露出的思想状况以及心理行为状况等,具有虚拟性、互动性以及网络所具有的瞬间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有效的实施必须甄别自媒体信息的对象和真实性问题。现行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受“匿名狂欢”的干扰,主体性无限扩张,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信息充斥网络,其中负面信息的泛滥对各高校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以匿名身份隐藏着“恶”。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双重难题,一方面心理教育对象深处如此鱼龙混杂的信息网络中,可控性弱,大部分教育对象缺乏网络媒介心理素养,其心理变化存在冲击隐患;另一方面互助工作者本身就是非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者,虽然是经过了一定的培训,对负面信息有一定的甄别判断的能力,但是毕竟也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网络负面信息及情绪的影响。网络环境问题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朋辈群体助人者与受助者的状态,加大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互助自媒体匮乏,平台少形式单一
在网络匿名虚拟的大背景下,个体完全自主选择网络信息的吸收,要实现朋辈间心理互助,对朋辈群体中心理健康互助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当前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尽管部分高校开辟了官方自媒体平台,自媒体的舆论也得到了高校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极少设置单独的心理健康工作空间,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平台几乎没有。另外,在少数的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平台中,朋辈心理互助平台单调的界面及单一的心理咨询形式容易让求助者望而却步。从朋辈心理互助建设的自媒体平台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平台内容都不尽如人意。
(三)沉溺于线上虚拟世界,对线下现实生活冷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原生家庭影响,个人心理性格品质多出现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调节能力差等问题。自媒体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空间大量地自由地发表言论,积极活跃,过分依赖自媒体简单迅捷地宣泄情感,不愿意付出过多的人际成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易忽略人际情感交流,对于父母亲人、朋友及同学关心甚少,与自媒体空间中的另一个自己判若两人。甚至,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自我经营的虚拟世界之中,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日渐弱化,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十分冷漠,不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开展的新思路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集结助人与自助为一体的集合,它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体最原始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要求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实现最完美的自我。朋辈心理互助本来就已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自媒体时代对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网络集体中不断增强的朋辈群体互动,更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在朋辈群体中的积极作用。自媒体空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互助平台,互动平台给学生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也为更好地提升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实效性提供了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全面搜集自曝信息,制作完成“晴雨表”
自媒体,它起源于个体自我表达的需求,改变了获取、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让网民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发布者,改变了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信息传授系统和信息接受系统。大多数人有了自己的平台,敢于在网络上显现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充分地展示自我。这也为助人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开辟了新途径。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该充分重视自媒体“晴雨表”功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显流,也有潜流,“表现出来的、引人注意的、明显的是显流;没有被发现的、正在酝酿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是潜流。要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及时洞察和发现潜流”[4]。朋辈互助工作者可以及时搜集学生个体的生活动态信息,以及发表的心情和状态;能够及时掌握同学们关注的热点,了解他们日常的思想动态;透过信息表面,发现隐藏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关注同学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并做到对心理问题诱导因素的掌握并及时进行疏导等帮助,能很好地预防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我们高校朋辈互助工作者应该及时对学生通过自媒体暴露的素材和信息点进行搜集,全面记录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互动关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实际动态,建立实时的心理动态信息数据库,从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心理动态信息的搜集、存储和管理,达到对学生心理动态的实时掌握。
(二)开辟心理互动平台,主动掌控“话语权”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应该积极扩展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渠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建设相关的心理知识常规自媒体平台、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由学生自发地开辟专门的心理博客平台等,积极开发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抓住机遇,主动利用好自媒体,建立全面的、多层级的自媒体平台。一方面,积极开辟官方的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平台,将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吸引学生愿意使用、主动使用。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可以高效便捷、不限形式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对心理问题的求助意识,使得阳光心态、健康人格成为广大学生的共识,从而提高群体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学生自助的潜能。同时,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向学生推送工作计划、活动通知、现场报道等,增强心理健康工作宣传力度和趣味性,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助人自助。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朋辈互助者自身的自媒体运用。应当充分利用每一个朋辈互助工作的互助员的自媒体平台,因为互助员本身的学生群体特殊性,互助员与学生群体的无距离使得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无障碍的交流,并且大部分是在朋辈交流之间的隐形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个人心情、状态和感慨之中。但是,互助员应善于发现心理舆情,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主动掌控群体间“话语权”,有力地提高朋辈互助实效性。因而,丰富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加强相关平台的建设,要保障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控制和引导学生心理舆情的导向,用正确的互助理念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三)结合线上线下具体问题,切实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自媒体的运用必须紧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总体工作部署,线上线下同时抓。要借助于学校心理互助工作队,及时开展各类上下联动的朋辈互助工作。自媒体平台拓展了新的网络空间,学生群体的生活空间网络化,虚拟与现实生活在网上网下实现了有机联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投射到空间各种言行中。高校心理健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在“网下”看同学们的“网上”状态,要积极加入到自媒体与青年大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自媒体,培养朋辈互助者个体网络文化素养,提高网络群体中的生存质量,增加朋辈互助工作者在群体网络空间的“声音”,增强朋辈互助工作者在群体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境遇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同时,朋辈互助工作应该切实解决“网上”自媒体信息暴露出的“网下”的矛盾和问题,可以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和分析具体心理冲突或者是学习、生活压力等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朋辈互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学生群体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群体心理需要的诉求,朋辈互助工作最终都应该回归到实践群体生活中,并仍然对实践活动保持高度重视,通过在实践中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等方式调节网上的各种负面情绪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于骁,于松明.自媒体时代下传播模式的转变[J].声屏世界,2014(9):60-61.
[2] 林识音,虢晶.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路径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7-219.
[3] 中国互联(CNNIC),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5.
[4] 许克松,陈英.微网络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3-105.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