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
[摘要]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使得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却没有及时提升,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文章认为,扩招速度过快、教育资源匮乏、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和教学方式落后,是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丰富充实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改革教学工作,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保证高等教育朝着一个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质量 提高策略
[作者简介]刘艳丽(1982-),女,河南安阳人,洛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教育应用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河南 洛阳 471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生态学视阁下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JSJYLX-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gh-3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3985(2015)21-0034-02
一、引言
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以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4.5%。按照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的观点,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达到适龄入学人口的15%~50%,便进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从数量上讲,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在量上的增加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如教育观念的改变、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手段以及管理方式等。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出现质量问题的成因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多关注量的增加而不重视质的变化导致的。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提高策略,有必要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出现质量问题的成因。
1.扩招速度过快。十几年的扩招使得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4%骤增至2013年的34.5%。国家在教育事业“九五”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即大学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在2002年就完成了,整整提前了八年。西方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我国仅用了四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用一百年时间走过的道路。尽管从2006年开始,我国适当控制了扩招的幅度,但在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同时,招生人数仍不断增加。大跃进式的扩招速度,并没有考虑社会、高校的承受能力,也没有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适应能力,这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
2.教育资源匮乏。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但仍跟不上扩招的速度。首先,学生大量涌人,使得高校在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方面捉襟见肘,这种现象在扩招最初几年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高校建设新校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室、宿舍、图书馆和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但不注重图书、教学用具、实验设备等的配置,导致很多高校的图书等资源的生均占有率不断降低。其次,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等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有些高校虽然购置了相应的硬件设备,但因缺少配套的软件而无法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师资力量薄弱。扩招使得高校的生师比不断上升,师资结构不合理,学历和职称相对较低的青年教师居多,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匮乏。虽然近年来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但仍缺少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能力的教师。
3.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首先,出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自身的惰性,很多教育管理者总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而不是以服务者的身份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这种高高在上、缺乏与师生沟通交流的工作方式,既不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创新,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都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教学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琐碎的日常工作上,缺少培训机会,也没有培训经费。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管理的手段不再局限于以往人工管理的方式。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已购买或自行开发了教务管理系统,但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仅局限于排课、调课、录入成绩等基础性工作,对深层次功能的应用较少,例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统计学习成绩和教师上课情况,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4.教学方式落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都采用讲授式,尤其在大规模扩招后,师生比严重失调,大班授课成为很多高校不得不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教师没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动力;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没有推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也缺乏对教学改革理论的研究,更别谈指导改革实践。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改革,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低下。
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策略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由于过多关注量的增加而不注重质的提高,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下滑。因此,高校应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1.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我国教育学家潘懋元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遵循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适度超前于经济的发展速度。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稳定招生规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放缓扩招速度,控制招生规模,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步。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控制招生增长速度,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只有把扩招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解决好规模与投入的矛盾,才能利用有限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环境。
2.丰富充实教育资源。高校要培养量大质优的人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加大高校的资金投入,改善高校的软硬件环境,丰富充实各类教育资源。首先,要提高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资源的生均占有比,改善学习环境。增加图书、实验器材、教学用具等设备的数量,保证基本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通过购买、自建和共享等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学习软件等电子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最后,提高教师素质。高校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要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引进来自不同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严格把关教师招聘,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质量。另外,高校还要制订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为在任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在任教师通过考取更高一级学历学位的方式,拓宽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形成一支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值得指出的是,除了政府的投入外,高校还可以积极拓宽资金来源,争取社会投资,适当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压缩其他开支,增加对教学的投入。
3.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管理是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教学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树立服务的理念,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科学制定管理政策,为师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要规范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流程,避免出现不按教学大纲授课、随意调课、考核评定不规范等现象,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从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设置教学管理人员的准人条件,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业务水平跟上教学管理的发展潮流。最后,注重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统计、教学评价、教学分析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支持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研究,使教学管理走向科学化和信息化。
4.全面改革教学工作。高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接轨。其次,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探究式、翻转式、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压缩讲授课时,增加实践学时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积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最后,改革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教师参与评价,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全方面”指的是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要注重考核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等。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改进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只有适当控制招生规模、丰富充实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改革教学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