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德育课堂上的“哲学与人生”

  • 投稿九毛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00次
  • 评分4
  • 58
  • 0

王梅梅1 高永昌2

(1.江苏广播电视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12;2.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德育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主渠道之一,但是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改变德育教师观念和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因此,应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反思,探讨以“哲学与人生”总领德育课堂的新思路、新方法,从价值观引领、方法论指导、珍惜“高峰经验”、拓展生命深度等几个方面创新现代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德育;哲学与人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09-03

五年制高职院校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专业劳动者。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倾向于技能的培养和专业课的学习。这一做法直接形成了学生思想上对专业的重视和对德育的轻视,使德育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讨研究新的德育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依赖于教材的创新,更依赖于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以来,德育教材已经基本普及到每一所高职院校,但是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有所滞后。结合这几年从事德育教学工作的经验,笔者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探究,总结出了以“哲学与人生”总领德育课堂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这里讲的“哲学与人生”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和教学观念。笔者拟从价值观引领、方法论指导、珍惜“高峰经验”、拓展生命深度等几个方面阐述现代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

价值观引领

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①。

德育课堂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承担着重要任务。德育课并不是一门课程,针对的学生也不是单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另外,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本身就不高,要想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课程吃透并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不可能的。这两重矛盾最终会导致德育课教学陷入越来越差的境地,德育任务也不能较好地完成。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所有的课程汇聚为一个知识体系——人生,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考察,每一门德育课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用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诠释德育的意义:“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②。

这种价值观的引领就像散文中的“神”一样,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聚,神是一种精神,一条主线,正是因为这条主线才凝聚了诸多天马行空的辞藻和内容。在德育教学中,德育任务就是这个“神”,人生就是这个“神”,有它的存在就可以吸引各种知识,因为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总会有一种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深刻愿望。

方法论指导

“德”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首位要求,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可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难以转化为学生考试成绩的“德”被弱化、忽视甚至是抛弃了。教师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灌输使学生更加厌倦,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新时期的德育方式“应基于日常的人类情感和动机,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关怀自己并关怀他人”③。即应着力于从精神层面进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和构建,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笔者依据这一理论的指导,不断摸索,寻找到一种用哲学中的方法论统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方法论包括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部分。笔者正是通过这两部分不断创设情境和氛围,促使学生个体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德育的目的。

(一)认识论

一个人从有意识开始就在不断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如果把德育课作为人生的成长过程来分析的话,也应该有这样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认识世界 一个婴儿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观察世界了,这是人对世界最直观的印象。之后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在观察,这种观察离不开我们的眼睛。可有多少人想过我们看到的世界有多大?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是不是世界?到底什么是世界?它从何而来,走向何方?这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聚越多,多到我们急迫地希望去了解。这就是德育课的第一步,激发兴趣。

认识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可以从中取得自己需要的一切,同时也有随之而来的责任和压力。只有不断地了解社会,才能规避它带来的负面因素而享用它的资源,使自己快乐地生活,体验生命的价值。通过这种任务的驱使,使学生自觉地了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生活。

认识自我 自我对个人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人的一生无论主动或被动、清醒或模糊,都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认识自我是一件比较困难又很重要的事情,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认识是认识自我的第一步,可以从心理测验、星座、八字等方法着手。当代青少年一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剖析自己和他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也经常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和星座传说。因此,可以就地取材,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价值的评判和对生命内涵的追寻。自我定位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哪里,未来往哪里走,生命才会延续,才会更加精彩。如果我们面临一个新环境,不能快速定位,就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丧失斗志。自我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辩证的过程,在青年阶段,自我成长是具体明确的,可被测量的。譬如:求学阶段成长的足迹就是每年长高多少、每天读多少书、增加多少知识。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条是必须明确的,那就是:真正的成长不是被动的、被安排的,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并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应该再进修,再充实。

(二)实践论

当前,德育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跟不上现实社会的急剧变化。“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④,德育如果不与社会生活接轨,不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就无法真正落实德育的价值。虽然在教育理论上一直倡导“三贴近”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涉及或者机械植入,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德育评价注重文本考核,忽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引用了“开卷”这种考核形式,但是内容还是书本内容,一个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道德知识并顺利通过考试,但是不能自觉地以这种道德意识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形成知行背离的现象。

因此,改变这种“以分取人”的评价方式,转向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道德践行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评价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方式的改变。德育的前沿阵地就是课堂,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不断地改变教学策略,总结出一套把生活引入课堂的新的教育模式。

通过小品进行情境创设和情境展示 这是一种隐性德育,突出德育过程的情境化、隐蔽化,以利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内化。这种方式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角色分析、角色扮演和角色批判,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创设了一个微型社会,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引入辩论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哲学思辨能力 辩论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既新鲜刺激又颇有难度的学习方式。一场成功的辩论,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渠道。通过赛前准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赛中的激昂陈词,促进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赛后的总结发言,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把德育课堂变成演讲厅 传统德育的弊端在于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新的教育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最好的模式就是把演讲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过程虽然必定伴随着道德认识的进步、道德行为的表现,但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深层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态度系统的改变。”⑤情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纽带,道德教育应当突显情感的价值意义,以情感为纽带,在情感体验的乐趣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珍惜“高峰经验”,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

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直击生命、震撼心灵的教育。人的生命是要有些底色的,所谓底色就是一个人的道德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数学函数,从无到有,从低到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发生着我们难以预料的变化。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我们面对的都只有现在,迎接的永远是未来,过去种种美妙的经验永远只能留在回忆中。因此,为了减少这种遗憾,我们找到了一个制胜的关键——高峰经验。这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重要理论,是一种能够让人在一刹那间觉得无所缺憾、一切美好圆满的感觉。没有缺憾的人生是由一个个“高峰经验”组成的,而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人们去追寻“高峰经验”,肯定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价值,不断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

新的教育模式在德育课堂上的运用,使笔者找到了与学生进行对话的途径。通过“对话式”的教育,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观点,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有助于促使德育目标较好地实现。

注释:

①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2009年6月24日

②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③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7页

④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⑤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