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实践探索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470次
  • 评分4
  • 96
  • 0

摘要:围绕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搭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工程实施等方面介绍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主要做法、经验、成效及体会,以资为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彰显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提供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45-04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原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一所以培养动物科技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学院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紧扣“畜牧产业链”,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不断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大力开展应用型科技创新,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农牧行业和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经费、科技成果、社会服务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科技工作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彰显了农业高职院校的顽强生命力。

我院科技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引导、激励教师参与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

我院建立健全了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管理、评价考核、激励等机制,先后制定了《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12个科技与推广服务制度。这些制度在科研立项、管理、考核、奖励及社会服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了规范、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了教师参与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热情,提升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学院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重视培养科技队伍,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智力保障

多年来,我院紧紧围绕优势发展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集团出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能力。2008年,学院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通过设立科研岗,减少教学工作量,给予科研启动经费等措施,先后引进博士、高层次人才30多人;建立了由16名年轻博士为主的教师组成科研岗团队;实施“凤凰人才工程”,遴选了学院首批凤凰专家培养对象3名,凤凰人才培养对象4名;建立了水禽资源保护与开发、兽用药物创制、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农业信息技术等五个院级科技创新团队,兽用生物制药技术、苏姜猪品种创新团队分别被评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参与创新团队的科技人员达到80人。

(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奠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基础

科技平台是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产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也是对外交流服务的载体。近五年是我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最大的五年,投入6 000万元建设了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动物医药创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平台6个,市级平台4个。科技平台层次不断提高,覆盖面更为广泛,食品、水产、农业信息等非传统优势科研方向科研条件也得到了有力改善。

科技平台的广泛建立,层次不断提高,为我院开展更高层次的科技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吴常信、饶子和,中国工程院李宁、夏咸柱等四名院士来我院指导,作学术报告并开展部分项目合作,夏咸柱院士为我院企业院士工作站站长,并担任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盛志廉教授、崔治中教授等来自名牌高校、研究院所的全国10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来院交流指导,与省内外2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我院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我院从加强内涵建设出发,将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每年投入科研和奖励经费,激励全院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取得更多科技成果。院内科技经费从2008年的每年100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万元,成果奖励经费从1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30万元,五年共投入奖励及科技经费1 173.5万元。增设了青年科研启动基金,加大了横向合作经费的配套力度,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提高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双师型”教师。

经费的大力投入为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年来,成功申报自然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等各级各类项目412项,项目质量不断提高,自然基金、农业科技支撑及成果转化、农业部948等项目均有突破,研究方向也从应用型研究向应用型基础研究拓宽。

(五)实施系列工程,强力推进科技服务“三农”

近年来,我院紧扣畜牧产业链,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基地辐射带动优势,倾力服务“三农”,谱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美好篇章。

实施“农民培植工程”,为培养现代农民服务 五年来,重点开展了畜禽健康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农畜产品加工与安全、农业经济管理等培训,先后有600多人次深入各市区、县市及乡镇基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讲座计700多场次,接受培训和咨询的农民达8万多人次,发放书籍1万多册,技术资料5万多份。我院成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江苏省农民培训基地、江苏省阳光工程农民培训基地。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被省农委表彰为“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先进集体”。

实施“助企兴农工程”,提高企业科技贡献率 学院每年选派3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驻企帮扶,双方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与企业实行无缝对接。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技学院、信息工程系等院(系)先后与江苏鑫天鼎畜禽有限公司、泰州市红五星集团、江苏大洋观赏鱼有限公司等392家养殖、加工、水产、园林类企业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56个,获企业资助项目132个,资助经费800余万元,为企业创造效益近2亿元,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实施“百师兴百村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学院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以“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兴农富民”、“科技入户”工程专家为主力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协助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实现“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的点对点帮扶,固化了我院“品种+技术+基地”推广服务模式,形成了“县院村”联动服务机制。2011年7月,泰州市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活动启动仪式在我院召开,省科技厅领导高度评价了我院科技服务“三农”的工作成效。五年来,我院先后选派了18名教师担任村“科技副职”、16名教授担任“兴农富民”专家、103名教师担任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累计挂钩帮扶93个科技示范村,共实施兴农富民项目50多项、“金桥工程”项目20余项、“厂会协作”项目10多项,解决科技难题500多项,完成科技立项近100项。

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自2009年学院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对接滨海县启动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以来,连续四年对接滨海县,2011年新增对接姜堰市。几年来,共选派教师30人次驻村蹲点,100多名教师作为工程后援团,300多名高年级学生参与工程的实施,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了“蹲点教师+后援团+大学生科技服务团”挂县服务模式。挂县团队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重心,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和推广“苏姜猪”、“苏牧1号”白鹅新品种;推广发酵床养猪、生态养殖、林下种草养鹅、鱼鹅混养等12项新技术、新模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08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2万余份,培训养殖户3万多人次,对接村主导产业规模扩大比例达34.11%,示范户户均增效达54.12%。中央电视台播出我院“科学混养鹅鱼”、“让鹅住软床”等专题科教片8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对我院工程实施情况报道40多次。

我院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成效

首先,学院的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多年来,学院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活动,坚持送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的评价。2012年省教育厅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和省级13家新闻媒体,专题集中采访报道我院科技服务“三农”发展情况,并编发专题简报。五年来,我院先后举办、承办“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全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暨资源保护工作会议”等全国性及省级行业协会、学会和各种学术会议共20多场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会人员近3000人,极大地提升了我院的影响力。近5年来,我院先后被授予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4次)、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4次)、省高校科协先进集体(3次)、全省农民培训工作先进集体(2次)、省农技推广服务先进集体、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省教育文化科技“三下乡”先进集体等殊荣。我院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2个案例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其次,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我院在全国各类学会、协会、评审委员会任职的人数显著增加,担任副理事长(副会长)、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理事的人数达到16人次,在省级学会、协会及委员会中任会长、主任委员、副会长(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的人数达35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1人被评为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及学术带头人1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育对象6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青年骨干教师17人,泰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40余人。先后获评省文化科技“三下乡”先进个人2人、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人、省“兴民富农”工程先进工作者2人、省农民培训工程先进个人1人。

再次,教科研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来,我院通过省市级科技部门成果鉴定验收45项,开发国家二类新兽药2个、三类新兽药1个、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7个,授权专利13件,正在培育猪、水禽新品种4个,苏姜猪新品种已通过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了畜禽新品种证书。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各类论文1 6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04篇,sci、EI论文收录14篇,出版专著、教材、科普书籍310部。几年来,科技创新团队在科研与推广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2008—2010年度全国农牧渔业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科研工作出色的成果,得到省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成为我省仅有的连续四届获得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

我院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几点体会

第一,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农业高职院校扎根产业沃土。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只有面向“三农”,扎根基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其服务社会的价值,找到茁壮成长的沃土,否则将丧失发展根基。一方面,学院发展依托经济社会支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均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科学技术与实践问题,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许多现实课题,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院办学水平和实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加强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的过程。随着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的改变,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益强烈。我院现代畜牧科技园、中药科技园、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三大基地和10个二级院(系),更是率先垂范,紧扣地方经济发展脉搏,在动物保种育种、兽药研发、中草药种植、畜产品开发、农产品物流、农业信息、农业机械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效。

第二,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要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体现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对专业教师来讲,要通过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培养扎根基层的热情,提高科技研发的能力,增强服务三农的本领,造就一支会研发、有成果、愿服务的高素质科技队伍,不断提升学院双师比率。对学生来讲,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了解科技研发动向,培养务实诚信的工作态度,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校企合作来讲,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拉近了学院与企业的关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发展”这五合作赋予了校企合作更务实的内涵。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在学院各项工作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影响面之大关乎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科研产业部门和单位、以及科技人员必须牢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不可顾此失彼,舍本逐末。

第三,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要与学院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院产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水禽、生猪、宠物、动物医药是学院历经几十载打造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学院名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我们的特色和品牌,在提升学院内涵、扩大学院知名度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销售,离不开技术推广,更离不开科技创新。新时期的产业发展思路无疑是转型升级、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这对于产业能否引领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要与学院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研发方向、项目申报、经费支持等方面向主导产业倾斜,做到研发面向主导产业,推广立足主导产业,努力使学院各主导产业都能具备1~2项核心技术,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使产业发展更大、更强、更有后劲、更具效益。此外,我院的宠物、苗木、特种鱼类、畜牧工程、畜产品、农业信息等产业也在全省做出了亮点和特色。

第四,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要“顶天”与“立地”紧密结合,努力创出更多高质量成果。科技成果是不是高质量的成果,评价标准在于是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否被社会认可,是否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学院近几年取得了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成果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新兽药、新品种、新技术还没有在社会上产生足够影响。我院提倡研究课题要从企业来,要从生产服务一线来,科技创新不能脱离生产实际,不能孤芳自赏;科技人员不能沽名钓誉,不能热衷高深莫测。因此,科技工作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平心静气,耐得住寂寞。

总之,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不仅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必须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职院校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吉文林,金爱国.高职院校科技工作的定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农村经济,2006(9):58-59.

[2]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169-170.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77-80.

[4]周世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状及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112-114.

[5]姚和芳.满足三个需求: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4-45.

[6]金继刚,谢南斌.高职院校科技推广“二传手”角色定位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09(2):185-186.

(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