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萍
我们在数学思维训练中经常遇到一些典型问题,如差倍问题、和倍问题、和差问题、植树问题等,解题时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在讲解时只要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把题意讲清楚,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学生就能按照解题规律很快地解答出典型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应用题没有解题规律,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靠分析数量关系求解。
对于中段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理解文本的能力有限,所以当他们遇到文字叙述比较多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是读不懂题或干脆退缩放弃。通常老师的做法是告诉学生:读一遍不懂就读两遍、三遍,直到读懂为止。但由于学生惰性强,不愿意读题就放弃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这种问题时的做法是:1.列举已知条件、摆出数学信息,能写成等式的要写成等式;2.只找条件,并把条件“挂钩”,哪两个条件能挂上,就先挂在一起,挂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就会想到另一个问题,然后再接着把能挂上的挂上,这样学生就逐渐学会了解决复杂的应用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结合具体题目来说一说:
例1:“小辉养了一只大白兔和一只小花猫。小辉抱着大白兔站在体重秤上,共重33 千克;小辉抱着小花猫站在体重秤上,共重31 千克;把大白兔和小花猫放在体重秤上,共是4 千克。请你算一算,小辉、大白兔和小花猫的体重各多少千克?”
这道题的文字叙述近100 字,对部分中年段学生来说,可能无从下手,且画图很难解决。我在辅导学生时,首先教学生摘录条件:
小辉体重+ 大白兔体重=33 千克①
小辉体重+ 小花猫体重=31 千克②
大白兔体重+ 小花猫体重=4 千克③
一道叙述较长的复杂问题,通过这样的信息摘录,变得清晰明了,接着让学生观察三个等式之间的关系。此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定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进而准确求解。
思考方法一:看到①②式,接着往下想,会想到:
(1)大白兔比小花猫重2 千克(33-31=2 千克),也就是想到了大白兔和小花猫的体重之差。再根据大白兔和小花猫共重4 千克,即③式,形成和差问题,从而很容易求出大白兔和小花猫各自的体重。
(2)2 个小辉体重+ 大白兔体重+ 小花猫体重=64 千克(33+31=64 千克)。再和③式挂钩,得出两个小辉的体重是64-4=60 千克,求出小辉的体重是30 千克。
经过上面的分析和思考,学生会发现:其实任意的两个等式之间都有联系,把任意的两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再与另一个等式挂钩,都可以像上面那样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
思考方法二:把三个等式的等号两边分别相加,得到2 个小辉、2 个大白兔和2 个小花猫的总重量,这样可以求出小辉、大白兔和小花猫的体重和,即得到等式④:
小辉的体重+大白兔的体重+小花猫的体重= (33+31+4)÷2=34 千克④
再由①和④求出小花猫的体重;由②和④求出大白兔的体重;由③和④求出小辉的体重。
例2:“有桔子、梨、苹果三种水果,桔子和梨放在一起的个数等于苹果的个数;桔子的个数又比梨和苹果个数的和少6 个;三种水果一共有14 个。请问:三种水果各有多少个?”这道题的文字叙述看似不多,但每句的已知信息都存在数量关系,我让学生按照信息的叙述列出关系式:
桔子+梨= 苹果①
桔子= 梨+苹果-6 ②
桔子+梨+苹果=14 ③
把复杂的语言叙述,用带有数学符号的关系式简洁地表达出来,再让学生观察三个关系式,学生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思考方法:把①和③挂钩,会发现2 份苹果就是14 个,从而很容易知道苹果的个数是7 个,再根据②推出桔子比梨多1 个,利用和差问题就可以求出桔子和梨的个数,也可以把②和③挂钩,求出桔子的个数。
这种文字叙述较多的问题,通过条件摘录、信息挂钩等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遇到文字叙述较多的应用题时,不至于无从下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复杂的应用题就是中学用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经常分析和思考这类的复杂应用题,不但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复杂应用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