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丙胜
新课改迫切需要校长具有较强的课程领导力。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契机,采取有效策略,在促进师生、学校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和彰显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这是每个校长面临的重大新课题。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包括校长的课程规划、实施、管理和课程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也是校长的首要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更应该是校长立足本校实际,站在课程领导的“制高点”处综合运用各类课程资源、灵活实施各类领导策略而产生的课程改革精神落实的校本推进力,从而有效促进师生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凸显办学特色。“如何有效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困惑,使我放眼于周边地区的高中学校,又反思自身的工作实践,对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制高点”做出如下思考:
一、科学理性地制定教学战略,提高课程决策力,彰显思想“制高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校长领导教学首先是教学思想的领导。校长教学思想的高度是新课程领导的核心“制高点”,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办学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校长在领导教学时,要科学理性地制定学校教学发展的战略,要理性思考和审慎地决策:“我的学校应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怎样教学”。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教师和学校的思想,变成引领、指导决策的思想。思想“制高点”不仅体现新课程之于校长、学校的要求,更要彰显校长个人的管理理念、质量观和对学校的特色定位等。
长期以来,在残酷的高考升学压力下,苦教苦学、苦管苦育的“县中”模式成为了大多数高中学校的教学战略。学校的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得我们的教学行为集中表现为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沉重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心理负担、乏味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睡眠不足、活动不足、健康受损,甚至激情丧失、精神萎靡、人格扭曲。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更可怕的是高考后学生对高考的畏惧乃至憎恨,视高中三年为炼狱般的生活。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校园生活,变成了见“分”不见“人”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毫无生机。我们的教学走上了“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歧途。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道德问题”,我们的教学管理过程也存在“道德问题”。
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苦”字模式使学生的潜力被限制,使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难以持续。面对困境,校长不能再麻木下去,应该思考:教学是什么?教学到底要干什么?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自主、人格、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考试分数,换取高升学率吗?我们不能改变高考制度,但可以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在学生的升学考试和健康成长之间找到结合点、平衡点。因此,“让学习更有效、让考试更满意、让做人更成功”应该成为当下高中学校的教学战略。该战略研究用合道德、合科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取得好的文化课成绩,获得高的升学率,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效地统一起来。该战略也很好地回应了国家新课程的思想、精神、要求和方案,是“国家视野、校本行动”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领导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大多数学校仍在轻车熟路地执行原有教学战略的情况下,它无疑彰显了校长思想的“制高点”。
作为校长,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转变为全体教师自觉的实践模式,进而塑造成一种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特色。学校特色的关键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风格。学校特色建设,课程是主载体,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因此,在实践中要把“合道德”的教学思想,“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精致”的特色选择作为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战略定位和行动航标,指引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行为。特色建设,践行的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全面质量观,追求的是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并在实现“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的过程中,建设和发展学校的特色。让特色建设成为“这一个”学校所独有的、经久弥“醇”的东西,高水平地折射出新课程实施中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二、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增强课程执行力,占领阵地的“制高点”
校长的教学战略的实施要有与之对应的阵地和载体,思想的“制高点”要着陆于阵地的“制高点”上。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和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变革。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摇篮,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石。对课堂的探索,就是对师生生命质量的最大关怀,也是对教育价值的不懈追问。谁改变了课堂,谁就真正撬动了课改。否则,课改就永远是一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树。因此,在这场变革面前,校长要占在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制高点”上,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根弦,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破旧立新,做到耐心、恒心并举,着力思考并持续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引领广大教师共同进入到课改攻坚——“变革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来,引领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以“课堂教学”为原点,在变革“课堂”的同时,变革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师生的协同发展。校长也要在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成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校长。
当前,课堂教学的效能低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学习方式的陈旧,教师教学内容的零碎、无序,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教学过程的平庸、随意,教学评价的模糊、弹性。另一方面是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实质的错误理解,采取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形式,结果却华而不实。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并已经成为一种公害,成为教育系统最大的毒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学校最大的目标。为此,校长需要教育良知的觉醒,也需要智慧和勇气引导教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真正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让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校长要引导教师明确高效课堂教学的标准是:教得有效一学得愉快一考得满意;要引导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讲什么最有效?怎么讲才有效?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教给学生呈结构性的知识”的观点,江苏宜兴实验中学提出“两类结构”法,即让学生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上述观点对于回答“讲什么最有效”是有指导意义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结构性、概括性的知识,即最具迁移价值的知识。对于“怎么讲才有效?”,洋思中学的经验是“5+40”,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是“10+35”,盘锦教育的经验是“20+25”,不管是哪种方式,其实质是: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高效课堂必须通过有效问题的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宽度、发掘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同时要让有效的题目练在当堂,使学生“做多识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负担减下来。课堂教学是永远没有标准模式的,一种教学思想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要历经曲折,但也最好地反映了校长的课程领导的执行力。
三、有效引领教师群体的自主、迅速成长,提升课程作业力,夯实作业力的“制高点”
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课改的关键。一线教师的“作业力”是领导者“决策力”“执行力”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表现为他们对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的认识水平和实施本领。转变教师的观念难,把观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成为“作业”本领就更难,而有效引领教师群体的自主、迅速成长则难上加难。因此,提升课程作业力,引领和推动教师群体提高认识境界和实施水平是新课程实施中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同样需要校长站在“制高点”上夯实:
1.凝心聚力。把校长的思想转变为全体教师的自觉的实践模式,前提是要把全体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校长的思想上。“凝心聚力”是校长的一项重要的领导力。作为校长,首先是引导教师认识到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势在必行,不可逆转,作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不存在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怎么改好的问题。其次是引导教师认识到学校教学发展战略的转移,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尽管很难;但事关学校和教师的持续发展,决定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前景。最后是校长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彰显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教师驾驭的课程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全体教师凝聚在实现学校集体发展愿景的努力中,达成发展的个人愿景,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是校长工作的最高境界。
2.推动落实。教师的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要求教师快速成长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个教师要成长,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而一个教师群体要迅速成长是一件难办的事情。因此,校长一方面要用制度规范教学行为,给予教师群体迅速成长的、目标和压力。让教师心中有目标,以激励其前进;给教师压力,使其有责任前行。同时建立与新课程方案相匹配、体系化的教学方案和管理规章,有效规范教学行为,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评价机制,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用制度保证教师实施新教学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在老师中先树一些名师为榜样,给其他教师的成长提供动力,带动全体教师。同时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发展。
3.研训提升。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执行,教师“作业力”的建设是根本,而有效的研训又是提升“作业力”的保障。校长要改变目前形式单一,“教研”就是听课,“教导”就是检查教案的低效的教研,增强教研的针对性,促进校本教研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要扎实推进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为夯实教师的作业力提供有利条件。要强力推动教师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坚持“从教学中来、在教学中、为了教学”的原则,促进教师群体结合学科实际,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规律,实现教、学、研的有机结合。要不断强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意识,激发他们对教学的研究热情,全面提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作业”水平和实施本领。 在学校硬件建设、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日益趋同的今天,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决策力”“执行力”“作业力”构成了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三者的和谐共振是新课程下校长领导力的最强音,将弹奏出学校办学特色、持续发展的优美乐章。
(作者单位:江西全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