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业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而成为研究教学过程的热门话题。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在本文中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通过观察、比较,笔者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吻合的现象,指出并研究这些现象,找出控制的方法,对于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
1.互动的形式单一。师生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学生可以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师生互动可以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互动、教师与学习小组互动、教师与全体学生互动,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据有关调查,目前课堂教学所采用比较多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较少,形式比较单一。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动手70%,学生教别人95%。加强生生互动,定能提高课堂效率,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互动的层次较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热闹”的场景,教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回答得也不亦乐乎。但细细思索,这样的问题没有太大价值,对学生而言也难以引起探索的欲望。这种现象就导致了课堂上的互动始终在浅层次上徘徊,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情绪的激动,这样的互动很难对课堂教学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师生间的互动一般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课堂教学通过认知获得知识、丰富技能、形成情感、提高智慧、完善人格。目前课堂教学多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重视认知互动。由于无法直接检测的原因,许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彼此借鉴,共同进行情感体验。
3.互动的作用失衡。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大多表现为“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缺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一服从”,教师常常成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活动应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而不应该成为“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关系。
4.互动的机会不均衡。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的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象产生了垄断者。
师生互动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体现在互动的机会上,教师因为有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主观愿望,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而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一般来说,教师愿意同学习成绩好、口语表达能力强、自信心强、胆子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互动交往。因此,一节课中有的学生被提问很多次,有的学生备受冷落。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控制.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互动教学的原则之一是平等性原则,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他活动形式。
2.创建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授课采用“知识——传递”式的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特点,如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系统知识,有利于教师主导互动过程。但教学应该是生本的教学,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模式,如小组教学、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合作教学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拥有更多主动权。这些教学模式本身并不是新事物,却因长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需要人们在开展师生互动的活动中重新对它们加以认识。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教学模式,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它们灵活地应用到教学实际中来。
3.科学运用互动技巧。教师要能抛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会倾听学生,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评价,根据师生互动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首先,需要师生能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如果教师严守权威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交流,学生处于被拷问状态下,如何能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了解学生对新传授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一种交流和碰撞,是情感的沟通、态度的生成、价值观的提升和共鸣。
其次,教师的提问要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问题”要有质量,能促进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性的及时评价,既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又不压抑学生并能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对教学进行适应性调整,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对学生的提问,要放得开收得回,既不能完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又要及时捕捉和把握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或增删教学内容,或改变教学顺序,或调整教学方法。
4.不断完善评价策略。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预定的、明确的,注重学习结果。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设定好目标,然后通过学科和教材的形式,再根据目标所设计的要求,“克隆”到学生身上。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并在学习结束时给学生打个分数,以证明其有多少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地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对我国的课堂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在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
在教育评价中,一方面要注重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摒弃那些被异化了的师生互动,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师生互动的真实性、实效性,这既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课堂能得以真正重构的前提,更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肇源县职业技术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