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英民/ 黑龙江省铁力市172 信箱(兽医专家门诊)
猪支原体肺炎(或猪喘气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猪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气喘、咳嗽,呈腹式呼吸。病变特征是融合性支气管肺炎,肺呈对称性“肉变”或虾肉样突变。发病率高,致死率较低,分布广,多因饲养管理不当、气候变化、天气寒冷,及其他疾病等应激因素作用而诱发。由于规模养猪高度集中、密度大,极易感染此病。猪感染后,使其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极易继发猪肺疫、猪传染性脑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猪流感等,给养猪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其中以哺乳仔猪、幼猪最易发病,其次是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成年猪多呈隐性经过。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寒冷的冬季、早春、秋末冬初多发,特别是气温骤变、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阴冷潮湿、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可使猪气喘病加速传播。病原对多种抗菌药物不敏感,甚至还可产生耐药性,同时又极易继发猪肺疫、传染性胸膜炎、败血支气管波氏杆菌病等,使病情加剧而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在一些猪场或养猪户中,猪气喘病常与多种细菌、病毒等混合感染,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若猪气喘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将使猪的免疫功能受到破坏,常导致猪瘟免疫失败。当猪感染气喘病后,使其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一般下降10% ~ 16%,出栏时间延后18 ~ 25 d,仔猪出现僵猪的比例增多。
(一) 临床症状
根据疾病的经过,一般可将该病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三种类型。
1. 急性型。一般多见于新疫区的发病初期,哺乳仔猪和幼猪多发,其次是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无前期症状,突然发病,精神不振,呼吸次数增加,60 ~ 100 次/ 分钟,呼吸困难,张口喘气,发出喘鸣声,呈犬坐和腹式呼吸。咳嗽不多而低沉,有时会发生痉挛性咳嗽。体温正常或略升高,若继发感染可升高40℃以上。病的后期食欲减少,黏膜发绀,站立不稳,趴伏在地,常因窒息而死亡。
2. 慢性型。多见于老疫区的育肥猪、后备母猪,由急性型转过来的。病猪常于清晨、晚间、运动后或采食后发生咳嗽,由轻变重。随着病程的进展,呈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痉挛性咳嗽,在咳嗽时表现拱背,伸颈头下垂,呈腹式呼吸,伴有喘鸣声。可视黏膜发绀,食欲开始正常,以后逐渐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泽,消瘦,生长不良,极易形成僵猪,病程2 ~ 3 个月不等。
3. 隐性型。一般出现在老疫区,感染后无任何症状,但在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炎病症,有的个别猪在剧烈运动后可见咳嗽。
(二) 剖检变化
病变主要在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呈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肺两侧显著肿大,心叶、尖叶、中间叶和隔叶前缘上出现灰红色,半透明,似鲜嫩肉样,俗称“肉变”。随病程的延长,病变颜色变深,呈紫红色或灰白色,变为坚硬,称为“虾肉样变”。肺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气肿,胸腔内有纤维素样渗出物,有的肺叶与胸腔发生粘连,气管内有粘液性痰液,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均显著肿大,呈灰白色,切面外翻湿润,有时边缘轻度充血。在慢性病例中,表现肺脏膨胀不全,出现紫红色至灰色实变区。
(三)诊断
根据病猪发生在寒冷季节的冬、早春、秋冬,出现干咳,生长速度缓慢,极易形成僵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病情反复发生。剖检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的前缘出现“肉样变”,可初步做出诊断。要进一步确诊可做实验室检查,采用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也可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PCR 法检测。对慢性与隐性型也可做X 线透视检查。
(四)预防措施
1. 改善饲养环境。根据气候变化,特别是从秋末冬初到翌年的早春,要注意猪舍的保温,封闭好门窗,备足垫草,在寒冷的冬季,要有取暖设备。同时要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浓度,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次数,使猪有个安静、舒适、干燥的环境。
2. 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猪舍要每天清扫,清除粪便、垃圾和污物,平时每周要消毒1 ~ 2 次,要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消毒药剂,如百毒杀、菌毒敌、过氧乙酸等,可杀灭支原体和其他微生物,最大程度的控制病原菌的传入。
3. 提高猪的营养水平。在寒冷季节,要保证不同阶段猪的营养,特别是农村户养猪,到秋后就喂自产的粮食及农副产品,如瘪玉米、土粮、糠麸等,很少喂豆饼,使猪缺乏蛋白质,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一旦猪感染后对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若通过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以增强猪对猪气喘病的抵抗力,从而可防止其他疾病的继发或混合感染。
4. 防止饲料发霉。饲料的原料,如玉米、豆饼、麦麸等,受高温、多雨、潮湿及保存不当等因素的影响,极易被霉菌污染,猪长期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能使猪产生免疫抑制,使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所以对霉菌污染严重的饲料要弃掉,不能饲喂。在猪的饲料中可添加一些霉菌毒素处理剂,如脱毒素、霉菌消等,使免疫系统不受侵害。
5. 猪饲养密度要合理。猪的饲养密度与猪气喘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饲养密度过大,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含量高,刺激猪的呼吸道,极易诱发气喘病。合理的饲养密度可大大降低猪气喘病的发病率。一般是断奶后的幼猪3 头/m2,育肥猪0.8 头/m2,每栏饲养在10 ~ 12头左右。在同一个猪舍, 尽量不混养日龄相差太大的猪。
6. 搞好驱虫。猪蛔虫幼虫经肺脏移行,肺丝虫在肺内寄生都会加重气喘病的致病作用。仔猪断奶后2 ~ 3 周, 可使用伊维菌素0.3 mg/kg.w, 肌肉注射, 或用通灭1 mg/33 kg.w,肌肉注射。也可用伊维菌素粉,2 mg/kg 饲料,拌于饲料中,连用1 周,间隔10 d 后再喂1 周。驱虫对防治猪气喘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7. 预防接种。
(1) 接种弱毒菌苗, 每头份苗用灭菌生理盐水5 ml 稀释, 从右侧胸腔倒数第六根肋骨至肩胛骨后3 ~ 7 cm 处进针,做胸腔注射,5 ml/ 头,免疫期8 个月,弱毒苗免疫后1 周内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2)接种灭活苗,仔猪7 日龄、21 日龄分别接种灭活苗2 ml/ 头,第1 次注射左侧颈部肌肉,第2 次注射右侧颈部肌肉。母猪在产前6 周、2 周接种,以后每半年免疫1 次。
(3)在猪气喘病的预防上,除做到以上各项工作外,平时要注意观察猪群,特别是清晨、夜间、喂食及猪运动时,有无咳嗽、气喘等现象,如发现异常,及早挑出隔离治疗,对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猪要及时淘汰,以防扩大传染。有条件的猪场(养猪户)最好能做到自繁自养,采取全进全出制,可达到消灭本病的目的。
(五)药物预防与治疗
1. 药物预防。
(1)哺乳仔母三针保健,在仔猪3、7、21 日龄分别肌肉注射氟尔康(含氟苯尼考),0.5 ml、0.6 ml、2.3 ml。或长效土霉素。
(2)断奶仔猪,在每10 kg 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 g+ 金霉素4 g+ 阿莫西林2 g,断奶换料后连续喂2 周。
(3)育肥猪,在转群后的13、17 周在每10 kg 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 g+ 金霉素4 g+ 氟苯尼考1 g,连用1 周,在预防猪气喘病的同时,还可防治继发猪传染性胸腔肺炎、猪副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感染。
(4)生产母猪,每10 kg 饲料添加阿莫西林2.5 g+ 强力霉素2 g+支原净1 g,于产前、产后各拌料1周饲喂。
(5)后备母猪,每10 kg 饲料添加支原净1 g+ 阿莫西林2.5 g+强力霉素1 g,每月喂1 周,直至配种。
2. 药物治疗。对于发病猪可选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土霉素碱油剂,根据猪的大小,1 ~ 5 ml/ 头·次,于肩背部或颈部等两侧深部肌肉分别轮流注射, 每隔2 d/1 次, 连用6 次, 重症者可酌情增加用量。长效土霉素,30 ml/kg·w,肌肉注射,每天1 次,5 ~ 7 d 为一个疗程。
(2) 用丁胺卡那霉素2.5 万UI/kg.w 或林可霉素8 万UI/kg.w+ 地塞米松6 mg/kg·w,进行肌肉注射,2 次/d,连用5 ~ 7为一个疗程。丁胺卡那霉素与土霉素油剂交替联合使用,效果更好。当症状消失后,要用药巩固2 ~ 3 d,每天早晚各服1 次止咳平喘类药物,如猪喘康或猪喘灵。
(3)用信得新必妥(含转移因子)注射,剂量依据大小猪不同,0.5 ~ 1.5 ml,并配合红弓链蓝毒(含强力霉素、氧氟沙星、板兰根等)肌肉注射,0.1 ml/kg·w。每天1 次,连用3 d。
(4)大群给药时,可在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2 g/10 kg·w+80%支原净1.5 g/10 kg 饲料+ 阿莫西林3 g/10 kg 饲料,连用1 周。
(5)咳嗽、气喘严重的猪可用氨茶碱,心衰的用强心剂安钠咖或樟脑磺酸钠。在猪气喘病的治疗和恢复期,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如红酒酵母多糖(含有OPC、UGF、黄芪多糖、菊花多糖、木聚糖、果寡糖等),具的超强的氧化作用,促进动物免疫器官发育,清除自由基。对饲料霉变等原因引起的动物机体内毒素沉积,具有极强的分解作用,并可有效的降低动物排泄物的异味,降低舍内氨气,改善猪舍的内环境。因此,在猪患气喘病期间和恢复期,在饲料中加入2% 红酒酵母多糖,连用7 ~ 14 d,原饲料配方不变,对于病猪康复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