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老年医学论文范文,老年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青年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4-26
  • 阅读量20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青年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青年患者为观察组,480例中老年患者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核磁共振(MRI)和血管学评估及转归判断。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病灶分布、血管狭窄分布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高血压比例低于对照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室间隔缺损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射冠区、基底节区病灶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叶、丘脑、脑干、小脑、胼胝体及其他多发病灶分布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多发血管狭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残疾、复发、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年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不同,病灶分布有差异,血管狭窄病变趋于一致,青年患者预后较好。

关键词:脑卒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青年;中老年;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表明,2010—2019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由1 100/10万上升至1 256/10万[1]。本文旨在探讨青年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青年患者为观察组,480例中老年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8~45岁,平均(38.35±4.79)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63±1.92)分。对照组男302例,女178例;年龄46~80岁,平均(60.63±9.53)岁;NIHSS评分(9.14±2.07)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2018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2)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2周;(3)患者住院时长为3~30 d;(4)患者NIHSS评分≤20分。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肝、肾、肺等脏器疾病者;(2)孕产妇;(3)存在恶性肿瘤者;(4)肢体残疾者;(5)既往有脑卒中者;(6)病因不明者。

观察指标及方法:(1)统计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抗心磷脂抗体、室间隔缺损等。(2)磁共振成像(MRI)和血管学评估:运用飞利浦3.0 T磁共振机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确认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脑血管狭窄病变。(3)临床转归判断:运用改良Rankin量表测评两组患者发病后6个月的得分,其中0~2分为良好,3~5分为残疾,6分为死亡[3]。(4)复发情况判定:再次新发缺血性脑梗死或既往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并由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头部MRI证实。

统计学方法:数据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Z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比较:观察组患高血压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室间隔缺损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比较[n(%)] 

两组患者病灶分布比较:观察组放射冠区、基底节区病灶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叶、丘脑、脑干、小脑、胼胝体及其他、多发病灶分布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灶分布比较[n(%)]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分布比较:两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多发血管狭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分布比较[n(%)]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残疾、复发、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n(%)]

讨论

不同年龄段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致病因素有所不同。本研究中,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是青年和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在青年和中老年患者的致病因素中均排在首位,占比分别为58.0%、81.5%,中老年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青年患者。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分析指出,随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可能与血管壁弹性下降、血压的中枢调节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等原因有关[4]。抗心磷脂抗体具有破坏血管内皮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5]。在本研究中,抗心磷脂抗体的阳性率不高,但与中老年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该抗体是值得重视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比较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青年患者梗死更容易发生在基底节区(52.0%)和放射冠区(46.0%),其次是脑叶(26.0%)和脑干(24.0%);而中老年患者更多见于脑叶(36.0%)、基底节区(32.9%)、放射冠区(31.0%),其次是脑干(23.8%)。经统计分析,两组在基底节区和放射冠区病灶分布有显著不同,而其他部位病灶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病变部位好发于大脑中动脉,而基底节区、放射冠区以大脑中动脉供血为主,所以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在部位出现脑梗死,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6]。中老年患者的脑叶病灶有较高比例,可能与脑血管的解剖、生理病理特性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动脉硬化及粥样硬化发病率逐渐增加,影响脑皮层的血供和侧支循环的建立。在MRA方面,青年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患者单发及多发血管狭窄相似,与杨丹丹等[7]研究一致,提示青年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不容忽视,早期筛查和早期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年龄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8]。本研究中,运用改良Rankin量表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青年患者总体预后明显优于中老年患者,青年患者恢复良好及残疾率分别为70%、26%,而老年患者为47.7%、47.5%,可能与青年患者身体状态、学习能力较中老年患者更有优势有关。

综上所述,青年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MRI特征和临床转归方面有明显差异。青年患者除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等常见危险因素外,应加强识别如室间隔缺损、抗心磷脂抗体等病因。在影像学上,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分布均以基底节区、放射冠区、脑叶、脑干为主,但青年患者以基底节区、放射冠区为多见;血管狭窄病变均以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为主,同时多发血管狭窄发生率较高。就预后而言,青年组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Feigin VL, Stark BA, Johnson CO,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19:a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The Lancet Neurology,2021,20(10):795-820.

[2]彭斌,吴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3]张磊.刘建民改良Rankin量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5):512.

[4]李苏宁,陈祚王增武,等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2):140-148.

[5] Dong S,Pei B,Xie W,et al.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nd anti-β2 glycoprotein 1 antibody are potential risk markers ofischaemic stroke in Chinese adults[J].Rheumatology(Oxford),2020, 59(8):1834-1841.

[6]白仁静,解丽丽,郑义,等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MRI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225-226.

[7]杨丹丹,韩永军,李东野等青年与中老年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特点比较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5):.475-481.

[8]夏旺旭,张明,何永芳,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10).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