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峰:网名甘草,取其平和包容之意,秉承中医中庸之道,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以修己身。
本刊记者 赵培培
初识董晓峰是在一个QQ 群里,当时就中兽医是否适用于现代规模化养殖我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为了各自的主张僵持不下,他找来了各种关于中兽医的文章来说服我,其中一篇报道的作者就是我,此时才发现对于中兽医我们的共识远远多于分歧。之后我读了他很多关于中兽医的文章,偶尔通过电话或网络交流对中兽医的看法,董晓峰非常尊崇传统中医,在他的禽病诊疗过程中都是依循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这一点在当前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的大环境中是不多见的,这让我非常好奇他的中医背景,一直想对此做深入的了解,近日,终于有机会采访到了这位依靠自学来进行禽病中医诊疗的草根兽医。
家乡传统文化开启中医梦
山东省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京杭运河在境内逶迤穿行30 余公里,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要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董晓峰,1984 年出生于阳谷县,从小就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得知康熙年间阳谷名医孟西园“一针救两命”的事迹后就立志学医,但是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当时正值山东著名养殖企业凤翔集团在阳谷迅速发展时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及个人的兴趣,遂选择学习兽医专业。
在以西医教学为主的兽医教育中,中医被严重弱化,仅仅只是老师照本宣科的几节课让董晓峰并没有从中学到什么,对中医知识强烈的渴望让他开始了自学中医的道路。此时,董晓峰十九岁。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董晓峰一直在强调他学的是“中医”,而不是“中兽医”,因为他读的第一本书是我国著名中医教授董汉良的《中医自学入门》,之后是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诀》、《汤头歌诀》,董晓峰认为中医就是一门医学,没有人医、兽医之分,所以他一直不把自己称为“中兽医”,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在用中医的理论在诊断、治疗动物的疾病。
自学中医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没有基础、没有老师,在刚开始的一年里,董晓峰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对于其中的内容一直是迷迷糊糊,不知所以然,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又陆续看了《名医临床医案》、《中医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学》等,慢慢有了些开悟,这就更增加了他学习中医的动力和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会查阅各种书籍,想方设法搞明白,如果一时找不到答案,就会在脑海中翻来覆去的想,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与此同时,董晓峰还把从书中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当自己生病时,他就用中医的方法给自己治疗,反复验证自己的方法。
书是董晓峰学习中医的重要工具,他非常爱好收藏中医书籍。多年来,董晓峰收集了上千本中医书籍,除了《伤寒论》、《黄帝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著作之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民间中医书籍,其中不乏民国甚至更早时期的手抄本。为了收集这些书籍,董晓峰结识了很多古董商,他们也知道董晓峰的这一爱好,每当有这些书籍入手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有一次,一位古董商收了一本清朝末年手抄本的孟西园的《孟氏妇科》,联系到董晓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800 元成交了,第二天古董商后悔了,要一千元买回,董晓峰说,就算2000 也不卖,这不是价钱的问题,我是真的喜欢这部书。现在董晓峰花在买书方面的钱已经投入了数万元。还有一次,董晓峰在聊城书店买书的时候结识到了一位民间老中医,在了解到董晓峰是从事兽医工作的时候,老中医说自己的一个过世的朋友也是兽医,生前总结了一些《元亨疗马集》中的方子留在他家里,现在老中医的子女都已经不从事这个行业了,如果董晓峰有兴趣可以送给他,还给他留下了地址。回家后,家人劝他不要去,但是董晓峰不顾家人的劝告,带上自行车,先搭公共汽车,之后又骑车100 多里到了老中医的家里,老中医也很惊讶:我以为你不会来的,这么远。之后热情款待了董晓峰,并且将旧友留下的方子送给了他。董晓峰很感激老人的慷慨,现在还时常去看望老人。
除了研读传统中医书籍之外,董晓峰对其他古代著作也有涉及,时常也读《传统哲学》、《棋艺书法》、《孙子兵法》等,此外,董晓峰对太极拳也颇有研究,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医之根本,中医理论与之融汇贯通,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习中医。
在学习中医第六个年头的时候,董晓峰从学校毕业了。开始在兽药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他开始尝试将自己学到的中医知识运用于家禽养殖业。由于从一开始董晓峰就是从人入手学的中医,而历史上几乎没有关于家禽疾病诊疗的中医书籍,在这种情况下,董晓峰开始自己摸索着怎样将中医的“望闻问切”与禽病诊断相结合。在中医里,看舌苔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董晓峰看病的时候也会掰开鸡的嘴看,后来他将“望诊”延伸到家禽解剖,将“切诊”转化为“触诊”,摸鸡爪、鸡脖,他的这套诊断方法让养殖户感觉很新奇,慢慢的开始对他的技术产生了兴趣。
有一次,一个集中养殖肉鸡的村子暴发了传染病,董晓峰经过中医辨证诊断后开出了中药方。为了确保药材的质量,董晓峰亲自带领养殖户去药材公司采购。养殖户纷纷在鸡舍外架起大锅进行煎煮,当时煎药的蒸汽弥漫了整个村子,蔚为壮观。最后,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养殖户对董晓峰的中医诊疗技术也越来越认可,很多人找他为自己的鸡看病。同时,医药公司也找到他,让他多开中药,承诺给他提成,但是被董晓峰拒绝了。他说:我开药时为了治病,不会为了钱而乱开药。董晓峰凭借精湛的中医诊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在当地打开了一片市场。
董晓峰学习中医始于对传统文化的爱好,他对中医的理解是基于古老的中医著作。在和董晓峰交谈的过程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对传统中医理论的虔诚尊崇。而这种态度更是体现了在他运用中医进行动物疾病诊疗的时候。中医在治疗人的疾病的时候强调以人为本,董晓峰认为,当中医运用到动物时就应该强调以动物为本,只要把动物本身的内、外环境调控好了,疫病自然就会减少。
今年是董晓峰自学中医的第十一个年头,在过去的十年中他从一个中医的门外汉,到一知半解,再到了然于心,现在董晓峰已经可以把中医各家观点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其中除了勤奋之外,更多是一种悟性,浓厚的家乡传统文化为董晓峰悟性的种子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让它们可以生根发芽,也让董晓峰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走的更坚定。(有关董晓峰在中医禽病临床中的观点请参考本期“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
链接:
孟西园一针救二命
孟西园初任莱阳县训导。正当他步入仕途,官运亨通,蒸蒸日上的时侯,母亲却病重归天了。孟西园恨不知医,由此痛下决心,致仕从医。他精研医道,练就一身绝技。
传说有一天,孟西园因事外出,偶遇一起送殡队伍迎面而来。他急忙避居路侧,惊见鲜血从棺缝里滴出,心知有异,急忙上前,拦住众中一人问道:“棺中所抬何人,患何症而死?”内中一人答曰:“是一临盆孕妇,因难产而亡。”孟西园说:“适见棺中有鲜血滴出,其人未必真死,但求开棺一视,或者还能救活”。丧主闻听此言,半信半疑,但见此人态度诚恳,救人心切,便让众人将棺盖打开。孟西园近前见死者尚能诊治,便从身上取出银针,对着死者一针下去,片刻功夫死者居然奇迹般地复苏了,且在棺中顺利产下一男婴。丧主惊喜交加,感激涕零,众人无不惊叹,连声赞道:“真是华佗再世,神医现身呀”!
链接:
孟翰:生活于清康熙、雍正年间,字西园,阳谷南街人,少有才名,16 岁中秀才。1672 年(康熙十一年)拔贡,授职莱阳县训导。1668 年(康熙二十五年),孟翰因遭母丧回籍,恨不知医,始留意于《素问》、《脉经》诸葛亮医著,又得南方人焦公指点,尽得其术,遂成一代名医。为人诊病,切脉即得知病源,施治不拘泥成规,尤精于瘟疫杂症及妇科。服丧三年期满,补授齐东(旧县名,其属地现分属于山东省邹平、博兴、高青三县)训导。后卒于官。孟翰所遗医著甚多,皆以抄本散传于民间。今保存下来的尚有《医品心余验录》、《孟氏妇科》、《脉会》、《舌镜论》、《瘟疫扼要》等5 种。《医品心条验录》是其多年精研医理及临床实践经验之结晶,每种病症均载有理法药方,附以已方及土单验方,内容相当丰富。《孟氏妇科》经、带、胎、产分别论治,至今仍有较高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