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剖析习作教学之怪现状

  • 投稿彻悟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23次
  • 评分4
  • 21
  • 0

江苏无锡市北塘区教研室(214046) 俞晓云

朋友向我抱怨:儿子四年级换了一个语文老师,最不习惯的是每到星期三就有一项家庭作业——写作文草稿。于是,周三的晚上就成了母子两人最痛苦的时间。朋友催,儿子拖;朋友骂,儿子哭……“作文草稿为什么要回来写?那在学校里干什么呢?”朋友问我。被朋友奉为语文教学专家的我语塞,其实,我也想问问这个老师:“作文课上你在干什么呢?”

习作教学的怪现状远不止于此,我们不妨再看几例。

怪状一:神奇“度娘”,作文“好帮手”

我母亲也是一位小学老师,她曾告诉我,她们学校有一个高年级语文老师,一到作文课,每个学生的桌上都放着一本摊开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学生抄上一节课,习作就诞生了,老师上课轻松,批改更轻松。那时的我刚工作不久,听后很无语。

虽然这是多年前的事情,但是,课改十多年,类似的事情仍然存在,不同的是纸质作文书变成了电脑。很多学生拿了作文题,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只要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习作的题目,就有不计其数的求人帮忙写作文的帖子跳出来,热心回复的也不少,良莠不齐的学生习作充斥着网络。有的学生还会多看几篇,选好的段落抄袭,有的不管好坏,逮着一篇抄了再说。神奇的“度娘”成了作文的“好帮手”。

怪状二:万能鲁滨逊,可笑又可悲

有一所学校进行六年级期末测试,习作要求写一个有关开卷有益的故事。教师流水批改习作,批到最后闭着眼睛都能给分数,因为绝大多数孩子的习作内容如出一辙。学骑车的孩子必定要摔跤,想放弃的时候准会适时出现一本《鲁滨逊漂流记》(可能是爸爸推荐的,可能是妈妈故意放在书桌上的,可能是去同学家看到的……),于是从充满智慧而又具有坚强意志的鲁滨逊身上汲取了力量,重新学车,最终成功了。当然,不学骑车的孩子还可以学滑轮或者爬山。我无意将这种现象当成一个笑话来讲,可是,每每说给同事或朋友听,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哈哈大笑,然后是沉思、叹息。的确,传递正能量的万能鲁滨逊让人觉得不仅可笑更可悲。

怪状三:考前总动员,照搬作文

要考试了,语文老师抓紧考前十来分钟慷慨陈词:“作文很重要,占的分数最多,一定要看清作文要求。平时写过的作文可以用的一定要用,临时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比不上我们平时经过指导写出来的文章。记住没有?×××,特别是你,上次考试明明有文章可以照搬,你硬要重新写一篇,结果吃亏了吧?这次千万别再犯傻了,记住没有?”有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放在那里,学生们只有点头的份儿。

考试结束,孩子们很高兴:“这次作文要求写一样吃的东西,我写过,我就把那篇《橘子》搬上去了。”考卷批完,老师很郁闷:“这些笨学生,真是死脑筋。明明是要介绍一种家乡美食,写什么橘子?”瞧,孩子们听话照搬了作文,结果弄巧成拙。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当前习作教学怪现状的一部分,陈述这些现象的目的是要探究它们生成的原因,并探索出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成因一:任务繁重,作文时间被挤压

语文教师不仅教习作,还有阅读教学的重任。一周六七节语文课,习作要占去两节,剩下的课用于阅读教学,时间很紧,因为有很多不得不完成的配套练习等着师生们去做。老师们充分发扬鲁迅先生挤海绵的精神,压缩习作教学时间,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讲评作业,安排单元练习等。习作教学时间被压缩了,习作任务没有减少,怎么办?于是,课上只能进行习作指导,至于打草稿、誊作文这些事情就只能回家做了。

回家后,老师不在身边,对习作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来说,作文书、电脑就成了最好的家庭教师。有时老师明知孩子的作文是抄的,但是想到没时间让他重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成因二:指导过多,能力训练成摆设

老师们总担心孩子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指导的时候就觉得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1.审题能力退化

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偏题的情况,教师往往会提前审题,在课上直接告诉孩子这次习作要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没有经过审题的实践操作,等到考试,需要独立审题的时候,抓不住要求里的关键信息,看不出要求里的限制条件,因偏题而失分。

2.选材能力弱化

为了指导的便利,老师往往会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统一指导,或是读上一两篇范文。有了老师举的例子,学生先入为主,思维受到限制,很少也很难独辟蹊径,另起炉灶,选材的能力在无形中弱化了。

3.语言表达概念化

听一些教师的习作指导课,你会看到黑板上写满了字。从段落安排到详略分配,从遣词造句到修辞手法,面面俱到,学生只需将板书内容连词成句就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习作。但是,这样的指导体现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许,它可以为表达能力较差的孩子搭设阶梯,但是也阻断了孩子自由表达的路。

就这样,过细的习作指导让孩子少走了弯路,但同时也让孩子错失了能力训练的机会。

成因三:实利主义,千篇一律无个性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知道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以我区为例,每个小学生一个学期至少要写30篇习作(其中包括14~16篇课内习作),多的达到40多篇。学生在习作上花费的时间和脑细胞是最多的,教师在习作批改上花费的精力也是最多的。但如果问老师习作教学为何重要,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习作在试卷上所占的比重最大。”再问:“为什么一个学期学生要写这么多习作?”回答:“学校规定的。”

有了任务第一、分数第一的观点,那就怎么实用怎么来,所以,缺乏个性的文章就多了。“怪状三”中的老师之所以强调要学生照搬作文为的也是分数。有的老师考完后得意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我不要他们写别的,就按我的要求写。按我说的写,写得再差,分数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你看,这次作文人均扣分只有4.5分,就是因为这篇作文我们练过。我当时就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举什么例子,要不然,他们这次能考这么好?”为了抓分数、抓习作,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只好这么做。

怎样改变习作教学的怪现状?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思想意识上的问题。

各级各类习作教学的研讨活动并不少,可是很多老师学到的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框架,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没有思考的学习是不会有进步的,不涉及思想意识的变革都是不彻底的。

1.主动学习,故步自封不足取

学生在不断地学习,教师又岂能忽视自身的学习。有些教师教了很多年的书,自认为比较有经验,为了避免麻烦,总喜欢给学生打“预防针”,凭经验教学。要写一本书的读后感,教师就让学生统一读《鲁滨逊漂流记》;介绍班级小能人,不是写体育健将就是学习达人……教学经验反倒成了阻碍教师与时俱进的绊脚石。

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能跟上时代脚步的教师才能适应教学形势;教师还要有主动学习的方法,不管是向书本学还是向他人的课堂学,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选这样的题材?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设计?这样的习作教学究竟能训练学生的什么能力?多跟同事探讨、沟通,边学边思,才能领悟他人的精髓而不是只学一点皮毛。

2.坚守阵地,能力训练是关键

语文教师的任务的确重,但是,习作和阅读教学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顾此失彼就会走不稳。

首先,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坚守习作教学阵地。不能因为阅读教学配套练习多,就挤占习作教学的时间,更不能想着反正可以挪用一节习作课,就放任阅读教学的低效。教师不应该等到考试才强调习作的重要性,工夫要花在平时。

其次,每一次习作教学要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并努力达成。为完成任务进行的教学是不足取的,每一次练习训练学生哪方面的习作能力要根据课标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审题的能力、选材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是在一次次自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习作指导切忌面面俱到,不要既讲选材,又讲开头、结尾、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学生没有当堂实践的机会,讲得再多都是空的,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效率。

3.给予空间,发展个性很重要

习作教学不是为了统一学生的思想,而是为了让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新课标对学段目标和内容有如下表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强调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些表述都说明习作应该是富有个性的表达。

习作指导的作用是指明方向,引导前行。教师带着全体学生用一样的速度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景点,最后得到的会是一样的感受,这样的习作教学无视学生主体,学生的能力训练被架空,个性表达被压制,很难写出文章。当然,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细致、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来说,只要能到达目的地,采用什么方法,走什么路,路上能看到什么风景,有什么感受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只有这样,学生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口”。

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解决了,策略研究才有土壤,习作教学才能真正着眼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但愿习作教学的怪现状不再出现,但愿学生能写他们想说的话,写好他们想说的话。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