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村语文“话题式”教学的追索与思考

  • 投稿黄宇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80次
  • 评分4
  • 78
  • 0

江苏灌南县新集小学(222513) 孙苏芹

当前,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哑语文”现象十分严重。本文旨在对“哑语文”现象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究“话题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和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力,使学生能参与话题讨论,深入文本教学,从而不断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点击:“哑语文”现象的镜头回放

镜头一:五年级的语文公开课,在教学《海伦·凯勒》的2-5自然段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沙利文老师的到来给海伦带来了什么?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课堂上只有一两个人举手发言。后经教师多次引导,仍然只有两三个人举手,让执教教师颇为尴尬。

镜头二:在教学《望洞庭》一诗时,教师正在分析诗的每一句的意思,一学生却在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武断地让其闭嘴,要求所有学生均要用心记录重点词句的意思。

镜头三:《番茄太阳》一课的教学,教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认识了一位善良、美丽、可爱、纯真、心中想着他人的盲童女孩——明明。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三个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给学生自学时间12分钟,而后的交流仍然围绕着明明是怎样的一个女孩而展开讨论,其讨论结果可想而知,重点未及,目标不明,只有教师在唱“独角戏”。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现在许多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听、读、写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哑语文”现象。

二、思考:“哑语文”现象的原因分析

1.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缺失

(1)不愿参与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常忙于记录,少有感悟,难以深入参与文本讨论。不少学生羞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害怕自己说错话而引起周围同学的嘲笑,所以不愿与同伴交流。即使是他们自己懂的、自己能感悟到的,他们也不愿意与同学共享。

(2)不愿思考型。在不少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有所缺失,不愿动脑思考,不愿主动参与,都是等着教师告诉现成的答案以便记录。他们只重视教师授的“鱼”,而忽略了去主动掌握更为重要的“渔”。

2.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缺失

(1)注重学科的工具性。十年课改,使得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为注重知识性和人文性,但在残存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早将“语文”二字的真正含义抛到了九霄云外,导致大量“哑语文”教学现象的产生。

(2)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少教师对待教材缺乏思考,仅靠拿来主义,只注重教学流程,忽视了学生是否走进文本,是否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三、追索:“话题式”教学的必然之路

“话题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引发学生的阅读、探讨的兴趣,从而进行广泛的阅读活动,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交流的话题情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话题交流,感受话题所带来的愉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话题式”教学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解决农村小学“哑语文”现象的必然之路。首先,从课堂看,“话题式”教学能体现一种自主、民主、活跃的氛围,能提供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话题和多向合作的空间。其次,从教师看,教师能运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创设一个能引发学生共鸣的话题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话题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最后,从学生看,“话题式”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年级学生的提问、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四、探究:“话题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1.开放性

“话题式”教学的开放性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能也不可能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话题式”教学可依据教学内容确定需要讨论、交流的话题,这是教学中师生共生的话题。师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共同讨论本课或者本单元的教学,以确定的话题来完成教学目标或延展教学内容。但预设的与生成的仍有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2.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发展人的自主能力的前提,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话题式”教学能很好地让我们的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产生可以交流的话题,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话题交流,从而培养自主性,发展自主能力,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

3.可操作性

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要求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范围,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适当的时间内能够解答,并能有效利用“话题式”教学来完成对文本的思考。教师需特别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话题要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

五、构建:“话题式”教学的策略探索

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交流来确定话题,将课文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说的氛围,使学生想说、敢说、愿说、乐说。

1.精心设置探讨话题,开拓思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某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的主题所产生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或探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自我的平台。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课前要很好地备课,弄清课文所具有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是什么,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等,了解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并善于将这些材料与课文教学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感悟与生成,以此为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

2.用心营造讨论氛围,合作交流

对于产生的话题,我们可以小组为单位,以组长为中心,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进来,用心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交流、讨论的氛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能有一个高效的对话过程。而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补充,相互纠错,能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的学生获得共同提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3.耐心点拨探讨要点,引导思考

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我们教师除了巡视指导外,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小组的讨论中去,让学生知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发言便会无拘无束。在展示交流时,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肯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文本的领悟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所提出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在发言中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

4.细心评价探讨结果,激发热情

根据学生话题交流的活动情况以及教师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可进一步调整教学板块,对学生的表现予以中肯的评价。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教师应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话题交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话题交流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亮点,予以中肯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教师还要努力以中肯有效的言辞,有目的地调控评价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

总之,“话题式”教学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能让我们的高效课堂离学生近些,近些,再近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