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盘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非语文现象”

  • 投稿南小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60次
  • 评分4
  • 63
  • 0
  【摘 要】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它充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逐渐地空泛和虚化。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盘点;小学语文;非语文现象;关注与思考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它充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逐渐地空泛和虚化。“非语文现象”可以表现为不具有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活动,也可以是无助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师行为,还可以是无关语文教学的环节。它脱离了语文学习的语言性、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点,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为信息技术所累的“非语文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信息技术的合理介入,突破了单一时空的限制,网罗了多方位的信息资源,创设了跨时空的学习情境。它是带来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臣。然而,如果设计语文教学时,不优先考虑学习主体----赋有灵性的学生和承载人文内涵的文本,而是首先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就会本末倒置,被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地陷人“非语文现象”挤占语文学习活动的怪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目睹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为了让他们感受“闪亮”“透明”“圆润”等特点,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露珠图片加以展示,又播放了一段某知名导演拍摄的露珠影像。在和谐悦耳的音乐背景下欣赏,真是美妙绝伦,亦幻亦真。再看学生反应:有的膛目结舌作惊讶状,有的交头接耳作交流状,有的齐声惊叹作感慨状……我内心不禁窃喜,这重点、难点突破如此轻松,哪还用费时费力地反复诵读,深入剖析语言文字呢?课后,专家点评,期待一片赞扬。然而,专家淡淡的说了一句“你想让学生学什么?”“学什么”这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竟没有深入考虑,而一门心思在搜集课件素材……那一场评课,不为专家犀利的点评感到难堪,只为自己的浅薄感到难过。静下心来思考,从表面看教学的目的好像达到了,即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露珠的美丽;但如果只是用欣赏课件取代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就如登山一样,是坐观光缆车到达峰顶,却没有自己经过攀爬来得深刻。
  由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放手让学生独自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交流,给学生扩散思维,放飞想象,张扬个性的机会,使得课堂充满互动生成的活力。要把握好“目的”与“工具”的关系。高花费、高技术不一定带来学习的高效率。信息术是个好帮手。但不可无原则、无节制的滥用,否则。具有语文特征的学习活动如语言文字的诵读、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就少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会成为虚幻的“海市屋楼”。
  二、学科整合大旗下的“非语文现象”
  学科整合是课程改革中最热门的话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呈现出“大语文”的繁荣景象。教师不再单纯“咀嚼”教材,而是多渠道地寻找学习资源,多方位地运用学习手段。在语文课上大做“加法”,使语文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壮”过。在学科整合的大旗下。语文学习的状况如何呢?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最真实的语文课堂,看一组镜头:
  镜头一: 教学《瀑布》
  师: (初读过后)同学们,作者笔下的瀑布多美呀!请你用笔画出你心中的瀑布。待会儿请同学展示。(因为要分组、勾线、涂色、展示,此活动共费时20分钟。)
  镜头二: 教学《泉水》
  师: 泉水流过哪些地方呢?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一读,可以自由地和同学交流感受。(学生还没有“多读一读”,就忙着找交流的对象,教室里一阵喧闹。)
  语文是惟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看到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不禁质疑:“这是语文课吗?”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或孤立地加人了画、演、唱、舞等艺术表现手段;或大量欣赏影像和图片;或盲目拓展、介绍其它学科的知识;或不明主题地自由讨论……珍贵的课堂时间就这样大量浪费在与语文学习无关的非语文活动上。所以,我们在实践语文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念时,不仅要关注“合”,即融汇历史、自然、社会、艺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更要重视“整”,即判断、选择、分析,把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有利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调整、修改,然后渗透进人语文学习的活动中,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
  三、注重“感悟”忽视“实践”的非语文现象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提“训练。于是,部分教师谈“训练”色变,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积淀语感,而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了就自然能运用,于是,强调感悟,就只是读课文,花样翻新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强调感悟,就不再有字词句,就害怕和语言分析沾边;强调感,教师就“靠边站”,课堂全成了学生的“天下”。
  其实,积淀和运用是两回事,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有条件,这就是语文实践。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实践中获得,情感要在实践中体验,理念要在实践中感悟,方法要在实践中掌握。为了加强语感的积淀和运用,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最好腾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读形成的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第三。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这种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盘点“非语文现象”,是为了剖析教学中的暗伤;质疑“非语文现象”,是为了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清扫“非语文现象”,是为了打造教学中的亮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抓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开展具有语文特性的学习活动,不失语文教学的传统和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