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马山小学(312000) 张 剑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他还说:“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语文课“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也决定着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然而,很不幸,迄今为止,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知觉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纵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一篇课文,A教师这样教,B教师那样教,C教师教的也不一样,总之不同的教师所上的内容可以截然不同。而这种美其名曰“同课异构”或“文本深度解读”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是全然不顾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年龄的阶段性特点以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的,他们追求的是所谓的“标新立异”或“独树一帜”。其实,对“教什么”的“精心炮制”或“粗制滥造”严重冲击了日常的语文教学,使得广大教师都产生了一种错觉,语文课“教什么”可以随心所欲,这也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应该有它需要符合的原则和遵循的规律,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一、拨云见日,着眼于本体性的语文教学内容
吴忠豪教授把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思维能力等。他认为:语文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我认为,这样的分类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指向了语文的核心价值: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因此,着眼于本体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然而,在多数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追求的是“情感的熏陶”“主旨的渲染”,而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却犹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如一位教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的内容和主要过程如下。
1.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2.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学生找到第12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
师: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自读自悟)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①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
②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
(3)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
3.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4.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整堂课中,围绕着“爱”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感受和体会,课堂始终在浓浓的情意之中。如果我们追问:学生在这堂课中获得了怎样的语文能力?答案显而易见。教师只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忽略了语文本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本末倒置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上是低效的。
再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共六个板块:(1)揭题,学习生字词。(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3)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本。(4)潜心涵泳,研读“母亲”。(5)前后对比,研读作者。(6)再读全文,结课。其中一个教学片段如下。
(聚焦“躲”字)
师: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破坏了,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反而躲出去?透过这个“躲”你看出了什么?
生1:我看出了母亲非常了解儿子。
师:“了解”的“了”字如果换另一个字就更准确了。
生2:换成“理”字——母亲很理解儿子。
师:说得好!母亲理解儿子!面对此情,母亲会怎样想?
生3:母亲会想,儿子双腿瘫痪了,随他一点,他需要发泄。
师:保留“泄”字,“发”字换一换。
生4:宣泄,儿子需要宣泄。
师:好,这就叫用词准确。如果没有宣泄,他可能会发疯。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
从安排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的教学过程看,于老师完全着眼于语文的本体教学内容,读文、涵泳、析字、品文等。“把语言留下!”这句话是他这堂课的结语,也许天真的学生未必全懂,但这样一句朴素的话却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关注本体性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凸显,否则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是无法得到改善的。
二、对症下药,致力于课程性的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当然要教语文课程,学生当然要学语文课程里的‘语文’。”(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决定着语文课的特性和效果。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具有的权威性、前瞻性、科学性,也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紧紧地围绕语文的“课程性”来安排。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教教材”的惯性仍然牵制着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缺少课程意识、过度的分析、无止境的拓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随处可见。
如一位教师教《凡卡》一文,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块:(1)文章用恰当的过渡把叙述、写信、回忆结合在一块写,有条有理。为了使记叙清楚,文章多处使用了一些承接的语句。(2)文章层次清楚。从全文构成看,按写信前、写信中、写信后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明白清楚。(3)文章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爷爷逮兔子时形象生动的语言,使爷爷是个有趣的老头的形象活灵活现于读者心中;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的悠闲构成了浪漫和谐的美妙梦想。(4)课文的引号的用法与以前的课文有很大不同,连续引用多个自然段的时候,只能在每个自然段前加前引号,自然段后不加后引号。(5)反衬的写作方法。文章从和爷爷守夜的快乐、砍圣诞树的快乐、莫斯科的美、交信后甜美的梦境多个方面,通过反衬的方法写出了凡卡悲惨的命运。(6)从凡卡的悲惨命运想到小珊迪,想到小扬科,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从而发现他们命运悲惨的根源是当时社会的黑暗。
该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可谓不深入,这几方面也是本文可以发掘出来的独特的教学内容。然而,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内容一一教给学生,我们应关注最为核心的内容价值。在这一阶段的课程目标中有一项: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所以,《凡卡》一课应将重点放在把握表达的结构和顺序以及细节描写的体会上,至于反衬、过渡等内容已有“拔高”之嫌。因此,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要以语文的课程性为前提,然后再去组织教学,做到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三、删繁就简,回归于文选型的语文教学内容
面对具体的文本,教师如何处理是关乎课堂教学效能高低的关键。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如果我们追求面面俱到,把自己的“一桶水”全部倒出来,并希望学生能够全盘接受,到头来学生对所了解和认识的知识就会“半生不熟”,长时间下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能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教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笼统的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意见也没能提供给教师可操作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对于“选文”的二度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艰难。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把握“文选型”教材的特点,以删繁就简为原则,去粗取精,教学内容的确定才会更有效。
总之,语文课要教“本体”的语文,要教“课程”的语文,要教“文选”的语文,这是语文课必须追寻的原点和路径。同时,对“教什么”的关注和研磨,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教学的永恒主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