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222000) 李 江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能写出内容新颖、构思精巧的文章,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并注意观察。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一、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驰骋
在指导学生描写一处家乡的景点时,在描写枫树湾这一处时,学生写出了精彩:“微风一吹,树上的枫叶有的沙沙作响,像在演奏欢迎曲;有的缓缓落下,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无数片枫叶落下来,组成了红色的星光大道。”“这些千姿百态的枫树上,点缀着一个个火红火红的‘小巴掌’,在欢迎游客的到来。”“这棵枫树和其他的红枫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红色屏障。”“我向天空抛起一堆树叶,它们落在旁边的小溪里,在阳光下,散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这次习作简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惊喜之余,我深思:是什么让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字?
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决定了闪念产生的广度。思维的自由驰骋可以让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也就成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听完《二泉映月》后,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觉得他就像是一棵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孤零零地站在那儿,无限寂寥,无比沧桑。我的泪水不自觉地滑落下来,但随即又充满希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绿叶繁茂的时代终将到来。”
瞧,这是多么有诗意的体会啊!正因为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对学生不合逻辑的语言也没有一棒子打死,学生才会敢说、愿写,有更多的精言妙语出现。
二、喜乐度——引领学生执著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了,语言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到写作时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课内外阅读,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积累,启发想象力,提高习作水平,更是学习习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乐于阅读,执著于阅读,用他人的作品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习作情感,让习作“春色满园”。
首先,语文课本精选的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美文。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学生可以积累“那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等句子。这样的精词妙句,被学生巧妙地“改装”运用到写作中,为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走近苍梧绿园中那一丛丛杜鹃花,那繁花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仿佛天边那灿烂的云霞……”“阳光仿佛为紫槐镀上了一层金边……”
其次,古今中外的名作、名画、名雕塑、名音乐、名建筑、名设计都是我们的好教材,都是丰富的“营养食品”,可以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增加信息量;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内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丰富精神生活。书读得越多,想法就会越多,写作时取材就会越广泛。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后,再面对习作时,自然一个个习作念头就会涌入脑海,形成好的创意构思,写出美文。
三、敏锐度——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写作而言,观察自然,感受生活,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写作素材,这很重要,厚积才能薄发。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仔细挖掘那些能引发自己感悟的材料,日积月累,就一定能拥有丰富的素材,从而文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如夏天雷雨将至,笔者带领学生观察雨前天象的变化、雨从小到大的不同景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印象深刻。当对雨进行描写时,这些印象成了他们头脑中最先闪过的念头,记忆的复苏,材料的整理、加工让他们“下笔如有神”:“那一天我看到了乌云翻滚的景象,似波涛汹涌地卷过来,直压头顶……”“先是豆大的一滴,接着雨滴多起来,很快连成线,成珠帘,成雨幕了……”
四、开放度——打开学生习作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即从习作的内容到习作的形式,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为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内容要真实,不胡编乱造,生搬硬套;内容要具体充分,不一鳞半爪,缺胳膊少腿;内容要情真意切,不故作姿态,无病呻吟。作文本无定法,让学生放飞思绪,学生才能天马行空,自由翱翔。
让学生仿“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袅袅”时,学生写下了:“爱如红酒,甘甜香醇,回味无穷。”“爱如巧克力,润滑如丝,似苦实甜。”“爱如阳光,照亮心灵,温暖人心。”“爱如月季,四时不谢,芬芳怡人。”“爱是穿在身上的毛衣,每一针都浸透关心,饱含温暖。”“爱是一杯热茶,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教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必能走进学生那充满天真、幻想、柔情的世界,学生的习作必将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