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平县临池镇古城小学(256220) 高逢玲
前段时间,从新闻上看到我国将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我国目前人均阅读率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引领学生养成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现行的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构成的,编者旨在通过这些文章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学时,我就借助预习带领学生们踏上了美妙的阅读之旅。
一、通览全书,开启阅读之门
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当他拿到充满墨香的新书时,必定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为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同时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每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会让学生自己先理清课本的脉络,感受课本是有灵魂的。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生通过读目录,读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知道了这册书分为以下几个单元主题:我爱阅读、浓浓的思乡情、学习说明文、生活中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父母之爱、勿忘国耻、走近毛泽东。然后,我打破文本顺序,让学生从自己最想阅读的课文开始读,学生时而会心一笑,时而低头沉默……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学生通过“一睹为快”爱上了语文书。我还会告诉学生,本册课本也告诉我们,学习这册书最起码得阅读《森林报》《父与子》两本课外书,学生可以买书来提前阅读。学生的阅读大门自此打开。
二、预习“三部曲”,带领学生踏上阅读之旅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有效的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搜集资料的能力,并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做足预习功。
1. 至少读三遍
茅盾先生曾说:“读书要读三遍。”一篇课文未读上三遍之前是无法写预习笔记的。第一遍读要出声读,这样可以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读不通顺的句子,然后查词典解决字词,读不通顺的句子可反复多读几遍;第二遍要放声读,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三遍读前先看课后习题,然后默读思考。
2. 设计“预习单”,留下预习痕迹
预习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才便于教师检查、反馈、把握学情。一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预习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了什么、课后习题、不明白的问题、搜集到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课文设计的“预习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文本的教学价值设计适宜的“预习单”。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预习单”。
3. 练习朗读,放飞预习感受
不同的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自然是不同的,走进文本,与作者共鸣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用心预习后就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再让学生将这种感受放进语言文字中,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反复的朗读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的情感也得以放飞。
三、以检查预习为契机,引领学生享受阅读之乐
预习是为了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如果教师只布置,不检查,慢慢的,预习就会流于形式。每次预习作业,我都会认真检查,从中了解学生哪些读懂了,哪些还需要教,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思路。课堂上交流的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在阅读中带领学生感受的是阅读的乐趣。学生预习笔记做得非常出色的,我会单独找到他们,设计几个问题来问问,如果确信学生已经都会了,他们就会享受到特殊优待——教学这篇课文时,不用到班内听课,而是去图书室读与本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我让学生阅读《木偶奇遇记》。“比其他学生提前阅读”这份独特的特殊优待既吸引了大量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又让学生从课外书中获得了新的乐趣,全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随之高涨起来。
预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着学生踏上了美妙的阅读之旅。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