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

  • 投稿徐士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28次
  • 评分4
  • 17
  • 0

浙江绍兴福全镇中心小学(312000 ) 傅海炎

如何摆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的窘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呢?这是摆在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研究性阅读给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研究性阅读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读书,生动地获取知识、能力,从而整体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研读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研读专题,依据课文和已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然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则适时进行课堂点拨。

课堂交流是研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力层次,研读教学中的许多亮点也都是在这一环节中出现的。可以说,课堂交流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读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交流又是研读教学区别于以提问、应答为主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所谓课堂交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必须是一段相对完整、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又具有说服力的话,相当于一个口头的研究报告。由于学生已习惯于简短的应答,课堂交流的能力很弱,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成了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是研读教学的积极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堂交流能力的方法,现赘述如下。

一、研读专题具体

研读专题是研究性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课前预热、主线提炼等环节是为了自然、适时地提出研读专题,那么学生的研读课文、合作讨论、课堂交流和教师的随机点拨、课堂小结等环节则都是为解决研读专题而展开的。由此可见,研读专题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效果,而学生的研究效果又决定了课堂交流的质量。因此,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研读专题对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有位教师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设计的研读专题就很具体。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纸条”的关键作用后,先后提出了两个研读专题:(1)这张纸条上只写明了“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但这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有哪些原因?“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也写进纸条呢?请仔细阅读课文1-3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2)车主拿到这张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可他并不在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这次交通小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还要感谢“我”?请从课文4-10自然段中找出答案。

有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研读专题:请仔细研读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专题显然过于简洁,但随后教师提出的研读要求则将专题具体化了:(1)举一个事例。(2)读相关课文。(3)找关键词句。(4)说自己体会。(5)证惜别原因。

以上两位教师提出的研读专题都十分具体,便于学生操作。学生研究有了方向,课堂交流气氛活跃,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充分

受不同学力的影响,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学生善于研究,又善于交流;有的虽会研究,但不善于交流;有的则既不会研究,也不善于交流。在研读教学的起步阶段,不会研究又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暂且称之为研读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教师决不能等闲视之,因为研读的一大特征是全员参与。只有提高了这类学生的研究、交流能力,研读教学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开展小组合作是培养这类学生研究、交流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只是匆匆走过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成了优等生说,其他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弱势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这些本来就不善于研究、交流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被动,甚至会变得不想研究,不敢交流。这势必影响研读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安排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而且一定要使小组合作充分地开展,特别要保证弱势学生在小组中的优先交流权。唯有如此,才能树立这类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敢发言、多发言,逐步培养他们的课堂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交流水平。

要让小组合作能够充分有效地进行,教师一定要按照性别、学力等相对均匀地给学生分好组,同时要明确每一位组员的职责,“逼迫”全体成员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话语框架明确

在研读教学的初始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话语框架,有利于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交流。话语框架可以是提示式的,也可以是填充式的。

有位教师教学《三顾茅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专题供学生研读:你喜欢刘备或张飞吗?为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仔细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由于没有明确的交流范式,面对善于交流者的侃侃而谈,不善交流的学生大多都不敢或不愿参加全班交流,影响了课堂交流的整体效果。其实,对于这样一个研读专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提示式的话语框架:先说说你喜欢(不喜欢)谁,再说说为什么喜欢(不喜欢),接着说说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句子或词语来说明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最后读读这些句子或词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填充式的话语框架:我喜欢(不喜欢)________→因为他_______→我从课文中找到了____条依据:_________→这些句子(词语)应该这样读:(朗读 )。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这样明确的话语框架,课堂交流的难度就会降低,学生交流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能力也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交流形式多样

课堂交流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交流更全面、更到位,课堂交流的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1.个体交流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个交流,其他学生倾听。这一形式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讲全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评价。开展个体交流时,可以先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交流,为不善交流的学生作示范,也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后交流,为不善交流的学生作补充和修正。

2.全员交流式。即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一遍。这一形式为那些不会或不敢交流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是逐步培养这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办法。开展全员交流时,教师一定要鼓励不善交流的学生,无论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否正确,都要大胆地说出来,只有多说多练,才有可能让自己能说会道。当然,全员交流式不能常用,否则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个体课堂交流能力的继续提高。

3.结果展示式。即把自己或集体研究的结果用语言展示给全班学生。这是课堂交流开始进行时的必然形式,也是最常用的交流方法。

4.互辩补充式。即全班学生在倾听了个别学生的交流后,产生不同观点而展开的辩论,或对该学生交流内容的补充说明。这一形式能将课堂交流引向深入,使交流更精彩,更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用“互辩补充式”交流,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节奏,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切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养成随心所欲的坏习惯。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