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尊重学生个体独特感受以及师生的对话交流。“批注式阅读”教学作为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方法,受到一线语文教师和相关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想的语文能力。本文着力探讨在小学二年级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在二年级语文课堂实施“批注式阅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批注式阅读”的含义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阅读方法,是对传统“评点”读书法的继承发展。批注依据内容可分为基础性批注、感受式批注、点评式批注、联想式批注、方法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疑问式批注、补充式批注以及仿写式批注。按照批注位置又可分为眉批——批在题目上;旁批——批在词、句的边上和书页右侧;尾批——批在文段或全文的后面。
二、小学二年级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进行指导、规范。
三、二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1.教师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批注方法
初次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标注,在哪儿标,标什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同时在方法的教授过程中应注重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能过分拔高。以《难忘的一天》第二课时为例。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特点。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邓小平爷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中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动笔批注。
师:请你用“—”画出“我”心里的想法。学生画出相应句子并进行朗读感悟。师:通过这样写你仿佛看到邓爷爷什么样的好品质?
生:我这么紧张,但是见到邓爷爷后又慢慢平静,说明邓爷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师:课文通过写“我”心里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邓爷爷的这一好品质。这一句的描写就是“心理描写”。请你在旁边写上。师:如果你是这个表演计算机的学生,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教师罗列对邓爷爷夸奖的词)请你用这些词赞叹一下邓爷爷。
三、整体感受邓爷爷的好品质,引导学生标注感受。
师:你能找到体现邓爷爷这些好品质的词语或句子吗?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标上表示他好品质的这些词语。
学生进行自由标注。
批注式阅读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二年级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和年龄阶段的特点不可能全部掌握,也不需要全部掌握。
2.运用讨论,拓宽学生批注角度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随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深入,当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简单批注时,教师应对学生批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批注开始时对学习材料也许只能标注一两点,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教师应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学习材料进行多角度标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父亲和鸟》中第八自然段教学操作如下:讨论前,建议教师的备课采用“批注式备课”代替传统教案,简单而言就是教师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备课。首先是教师自己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尊重和保留自己的体验。在拿到教材的第一时间,我以一个单纯的读者身份边读课文边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进行批注。第八自然段标注内容如下:这段通过父亲之口介绍了鸟的生活习性。其次,从课文的知识框架入手,把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最后,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站在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对于该自然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出这是写父亲知鸟,但对情感的体验仍需教师进一步引导。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爱鸟知鸟的感情;讨论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标注情况进行总结。结尾师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一段话,有的同学从作者运用语言描写这一写作手法进行标注,有的同学从课文中爸爸这一人物的情感出发进行标注,说明爸爸是一个知鸟爱鸟的人,还有的同学更聪明,从自己的真实感受方面进行批注,通过这段他居然能感受到鸟儿们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肖晓燕.紧箍咒于火焰山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两次转化与四大问题[N].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11.
[2]颜晓霞.不要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3]湛伟俊.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实效性的思考[J].學术研究——学周刊,2011.
[4]孙立权.启迪灵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孙立权“批注式阅读”教例[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祁欢,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