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224200) 林 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儿童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但在当下语文教学中运用能力大行其道的今天,课标中这样的呼吁似乎大有作壁上观之感。如何实现文本价值的理性回归,实现“人言两立”的双重效应呢?
一、言意兼得,变“思想提炼”为“形象感知”
阅读教学中有一个毋庸置疑的规律,即形象大于思想。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将文本所蕴涵的哲理、情趣提炼成为僵硬文字所直接呈现的语言符号,而要让学生在文本语言所营造的意境中深切地感知画面和形象。
当下的阅读教学模式,总是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大意之后,便忙不迭地帮助学生提炼抽象、理性的概念符号,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着课文内容不停地兜圈子。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执教者总是习惯性的以“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人物的这种品质”“你想对扫路人说些什么”等单一的实施路线进行教学。这种教学范式所形成的对人物个性的体认便毫不犹豫地演变成为生硬的、呆板的,甚至僵硬的被洗脑的过程,而并非来源于语言形象中的渲染与浸润。
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要形成这样的思想:坚守自我信念,等待成功。但是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之处就引领学生提炼出中心思想,而是引导学生在文本的语言材料中感知触摸、想象体验,从而形成多幅不同纬度的画面,构建了谈迁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家境贫寒但勤奋读书的形象;《国榷》被盗而痛不欲生的形象;漫天黄沙踟蹰而行的形象;身体虚弱却灯下疾书的形象。正是由于文本语言演化成了鲜明直观的形象,学生才会对谈迁一生的挫折和遭遇形成感性的体认,才会引发内心的感叹和敬畏。
鉴于此,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与文本语言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与语言感触内化的过程中构建人物形象,从而有效汲取生命养分,提升生命质量。
二、收拢聚合,变“无限发散”为“聚焦归纳”
文本所蕴涵的主题本身就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更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知。因此,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适度的发散和拓展,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主观诉求。但在发散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文本主题的提炼和整合。否则大而无当,非但形成不了广度延伸,甚至连深度开掘也将无法实现,多层次、立体化就更无从谈起。
1.运用归纳促发认知的丰厚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的人”是聚焦文本核心、统领文本意旨的主要问题。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自由认知、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的归纳提炼。父亲视角:爱因斯坦科学贡献巨大,是个伟大之人;女孩视角:不修边幅,不会穿衣,怎么称得上伟大;本人视角:出于真诚,并不伟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读者视角出发,综合各种角色,对爱因斯坦作出客观评价,其伟大之处便鲜明丰满了。
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中的各种角色,尝试从不同的维度解读文本人物,体现了人物感知的多重性、立体化,促进了文本解读的全面和圆满。
2.运用归纳促进解读的深刻
在学生发散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提炼归纳,将更大程度地使学生获取对文本解读的高峰体验。《海伦·凯勒》一文中围绕着核心词“不屈不挠”,通过对海伦·凯勒学习拼写单词、学习说话的具体描写,展现了她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教学仅限于此还只是停留于表面,海伦·凯勒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拥有了漫步泛舟的心境,拥有了以想象感受世界的惬意,这是另一条维度下不屈不挠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运用文中的相关词语进行“感动人物颁奖词”的撰写,从而在归纳中引导学生向文本纵深处漫溯。
三、坚守内核,变“一厢情愿”为“遵从本位”
文本解读应该鼓励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别致,却始终无视文本的主流价值和核心认知,这样的教学势必影响教学走向,对于学生生命的成长也有害无益。
1.克服生拉硬拽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一位教师将苏轼生平引入课堂,在苏轼生平中找准文本的切入口,引发学生将诗句中“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句理解成为苏轼面对其政治遭遇聊以自慰的印证,从而将这首诗中的“黑云”“白雨”“风来”都比喻为对苏轼不利的政治打击和人生际遇。而对照资料,这首诗其实就是作者在感受望湖楼的夏天之雨,别无他意。如果在这样莫须有的价值期许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学生受益不大,反而占用了更多的教学时间。
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每句诗中分别抽出“翻”“跳”“散”等词,想象诗歌中描述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感受夏雨迅即来走的气势。
2.摈弃天马行空
在教学《嫦娥奔月》一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嫦娥的机智冷静,引导学生想象嫦娥智斗蓬蒙的细节。很多学生依循人物的定性,将蓬蒙定位于狡诈小人,于是表演时各种巧言吝啬、小人嘴脸,甚至话语之中还带有些许猥亵之意,使得其他学生忍俊不禁。
这种对文本价值的感知体验毫无边际,没有半点遮拦,不但不能深入有效地解读文本,反而冲淡了文本的本质要义,始终在文本的外围兜着圈子。
语文教学在注重运用能力锻铸的同时,更要以审美的视角全面把握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形象之美、意蕴之美、情愫之美中感知体验,实现文本的理性回归。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