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珍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中学727400
【摘要】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把语文课当着语文来讲,让语文课真正成为的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学习古诗词不防以“读”为本,理解文本: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以“问”为导,体味情感: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以“品”为基,探究内涵: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会读、读懂、感悟、再创作不乏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途径,也是本色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音韵 情韵 意韵 神韵 本色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语文课堂已一扫以往沉闷的气氛, “满堂灌”早已行影无踪。但,新的问题也悄然而至:人文性泛滥、工具性缺失、盲目地“拓展”把文本研读挤到一边,重视形式上的热闹、忽视个性化的思考,该读的不读、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整个课堂,只有表面的“走过场”,唯新为好,唯奇为好、唯“闹“为好,语文课活活地被“秀”成了活动课、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
摒弃浮华,回归本色,让语文上出“语文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把语文课当着语文来讲,要的就是简单、平淡,洗尽铅华,回归本色,质本洁来还洁去,真正成为的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教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
对此,我认为学习古诗文应该以“读“为本,理解文本: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以“问”为导,体味情感: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以“品”为基,探究内涵: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会读、读懂、感悟、再创作不乏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途径。
1.以“读”为本,理解文本: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
朱熹云:“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可见,古诗词教学我们首先应该朗读。
读出情感——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意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初步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课堂呈现示例1《乌夜啼》】
1、诗词是文字的意念,它有错落有致的节奏、高昂低沉的韵律,需要我们反复朗读、细心体会、就能接近作者的心灵。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感性的表现:字音节奏 语气
(2)、理性的把握: 意象人物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结合注解,读准字音,把握文章主旨。
3、带着问题思考:找出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一个字?
4、个别学生朗读
学生讨论,明确:恨
5、带着“恨”的情感齐读课文
6、“恨”是如何表现出来?
7、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学生在朗读时注意了诗词那错落有致的节奏、高昂低沉的韵律,只有朗读时细心体会,就不难走近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古诗词的音韵美。学生通过对朗读,不仅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而且通过“因声求气” 感悟到流淌于字里行间的作者情韵,弥漫在词、句中的某种情绪。
2.以“问”为导,体味情感: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
诗歌,是至情的语言,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以问题探究为引导,说出理解,体味情感,读出诗外之意。朱熹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以“问”为导,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意。意在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课堂呈现示例3《咏怀古迹》其三】
学生反复诵读,讨论诗中王昭君是否怨恨?
2.1 学生讨论
2.2 说出自己的理解
老师明确:老师不认为她有怨恨
对于王昭君出塞,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她在汉元帝的深宫里,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风光出塞,却做了千年草原之上的尊贵的国母,我想她应该是草原上最幸福的女人,又何来怨恨可言?作者却说她怨恨,诗中哪些诗句表明昭君是怨恨的?
其实,这位聪颖异常的香溪女子,从踏入宫门的那一刻起,也许就注定了她的孤独,毛延寿的那颗伤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的一封和亲书,虽然换来了“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短暂和平。但,他的美却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她的恨、她的怨、世人有谁能知、世人有谁能明?难怪评论家金圣叹发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的感叹。而此时昭君这深沉的怨恨也只能化作一曲曲撩人愁思的胡乐,4、 齐读: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以“品”为基,探究内涵: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
品读诗歌,就是由文字进入感情体验。“修辞立其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受到作品强烈的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心为情动,体验美感愉悦。
以“品”为基,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意在以品读为主,品读诗歌的语言、品读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课堂呈现示例4《咏怀古迹》其三】
1、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这首怀古诗是否有诗人个人的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合作讨论
知人论世、链接背景:
杜甫在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带着背景再次讨论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刻怨恨。
学习古诗文不防以“读“为本,理解文本:让语文课堂沐浴于音韵美;以“问”为导,体味情感:让语文课堂蕴藏于情韵美;以“品”为基,探究内涵:让语文课堂流淌于意韵(蕴)美。会读、读懂、感悟、再创作不乏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途径,也是本色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