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蓓
【摘 要】何为“切入点”呢?就是带动全篇的关键点,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能打破僵化的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切入点
所谓课文中的“切入点”,我以为就是带动全篇的关键点。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学生登堂入室,洞察文章的佳妙,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打破僵化的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找准课文教学中的“切入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直接从文题着手找“切入点”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与窗口,课文中的题目简洁显豁或含蓄形象,充满朴素直露或华丽空灵之美,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它们有的概括了所写题材,有的揭示中心,有的突出了形象,有的暗示了结构等。比如:《半截蜡烛》,可以针对课题发问: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点拨,不断设疑解惑揣摩作者的构思脉络,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又如《郑和远航》,可以在预习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发问:郑和是什么人?郑和为什么要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通过这些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二、从文中细处选定“切入点”
大多文章中有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形拙实巧或表精里微。如:《二泉映月》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设问切入重点: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这首名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是什么吗?找到有关段落,反复朗读,说说你的体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第五自然段。这样切入,打破了按部就班从头讲到尾的常规,造成了浓郁的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因而真切地领会到课文所要表现的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可见,打破常规的从课文的细处选定“切入点”,就能给学生新颖别致的感觉,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从文中的中心句找到“切入点”
大多数课文都有中心句,而中心句常常是我们理解课文的窗户。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画出全文的中心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着讨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更深刻地领会了作者别具匠心的布局,感受到作者精炼的语言在概括文章内容上的巧妙之处。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不仅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中学到了“先概括,再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从文中的标点符号上挖掘切入
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标点符号在文中的意义。标点符号是汉语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作家在写作中的运用绝非“乱点鸳鸯谱”。在分析文章,特别是记叙性文章时,从中挖掘“切入点”,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且对文章的主题及人物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在预习的基础上问:“‘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儿的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彭德怀为什么要摘下军帽?”再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儿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出了什么?这几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后面的“……”你又读出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引入课文“角色”,深入思考,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欲望、求新求变的心理要求。
五、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背景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如教学《长征》一文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找准课文“切入点”的方法很多。事实上,课文的线索、表现手法、思想脉络、人物性格及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切入点”。不过,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点”因人而异。“切入点”的选择宜小,不宜大,小到一句一词一标点,一个细节一个道具一个场面。当然,小不是无关紧要的小,要小得符合学生实际,小得有利于发展迅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综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文章的结构与主旨。总之,选定“切入点”,必须抓住局部带动全篇,要力避大而失当,小而过浅,深而过难,更不能故弄玄虚,以致深奥难解,弄巧成拙。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