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之语文课程价值观

  • 投稿我最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65次
  • 评分4
  • 76
  • 0

张彬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这是各学科课程设置的共同追求。语文课程跟其他学科比较,体现在“育人”上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呢?

我以为:相对系统的、规范的母语书面语的掌握和运用,并从中获得精神的营养与哺育;认同、尊重母语,进而认同、尊重与继承民族文化,应该是语文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也是母语“自然习得”难以实现的。

认识语文课程的价值,首先需要区分清楚三个问题。

其一,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诸多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什么是这门课程应独立承担的责任,哪些是所有课程共同承担的责任?弄不清楚这一点,就会将语文这一门课程看成育人济世的唯一课程,附加给它无限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似乎学校、乃至全社会“育人”之大任全在语文一科,而视其他课程于乌有。这是语文课程功能不断膨胀的根源之一。

其二,自然习得与学得。母语是可以自然习得的,尤其是口语。而书面语的掌握,要借助相对系统的、规范的“学得”来实现。语文课程的学得,从识字开始(就多数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地区学生来说如此),进而能够进行阅读和书面语写作。掌握了书面语就为学生打开了很多扇大门,使他们从不同视角了解世界,认识自我,促进精神成长;为他们提供新的生存工具和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三,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这四种能力并非一直是并列的。由于自然习得的原因,小学生入学时,其听说能力基本能够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远远超过书面语的读写能力。书面语对他们不仅是新鲜的、更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书面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和听力水平的提升,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听说不重要,四种能力相比,从语文课程内容来说,书面语学习要花费更多时间)。抓住书面语学习这个主要矛盾方面,会使教学注意力更加集中,对语文素养形成脉络把握得更确切。

一、相对系统的、规范的书面语的掌握与运用——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

阅渎和写作是“学得”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

先说阅渎教学。识字和积累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首要内容。2000年以前,我国有大量的青壮年文盲(不识字),经过政府组织的扫盲学习,他们认识了1500个以上的汉字,能够阅读浅易的读物了,于是脱掉了文盲的帽子而成为有文化的人。可见,汉字的学习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文化人形成的基础。

汉字,多是一个字即是一个词,是现代汉语的合成词构成的要素。掌握足够常用的汉字是理解现代词汇的基础,也是满足阅渎和写作的基础。由于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是文选式、综合性的,因此识字的基本途径或方式主要来自于阅读。学生借助一定的识字量进行阅读,又通过阅读不断积累着读写所需要的词汇量。

除了识字,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名篇名段也应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认识的字多,词汇丰富,更容易完成阅读理解,准确掌握大量词汇,就有能力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就能掌握很多的主动权。那种以为内容“分析”体现水平、过分看重“分析”而将语言揣摩积累“走过场”的阅读教学课,可能满足教师一时的“快意”(因为语言不是轻易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教会学生学好语言似乎比“分析”更难),但从长远计,不一定是好的阅读课,因其失去了“基础”的本意。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丰富阅读经验,是阅读教学的要义,也是规范、系统的学校语文教育的价值体现。人们常引叶圣陶先生语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理解这句话里说了两层意思。其一,以教材为例,有计划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形成习惯。例如教习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圈点勾画,而且凡当阅读时都会“自动”为之,倘如此,学生受益一生。其二,仅读这些篇教材是不够的,还要去大量阅读、实践课堂所学的方法,并从中获取更多的营养。由此可见,语文阅读课不能满足于只阅读课文,还要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量变引发质变的哲理告诉我们,足够的阅读量才会促使学生阅读经验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有借助书面语才能够进行。学生不仅从中积累阅读经验,也得到精神的营养与哺育,获得文学审美的陶冶。书面语的阅读也是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精神的重要渠道。这无需赘言。

再说写作教学。学习运用书面语(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来实现的。借助于文字符号的记录,写作者对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表达的意思可以审视、矫正和深化。这是口语表达做不到的。学生的写作练习,就是利用书面符号这种记录功能,锤炼思想认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这种表达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生存需要提供一种本领。在现代社会里,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潜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书面语写作需要阅读所得到的知识、见识和思考来充实,也需要阅读所学的文章作法为范例,于是写作也可以引发阅读选择和阅读积累的需求。还要看到,写作本身也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可以把过去的事情、思考变成凝固的历史和曾经的印记。有人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文字即是人的思想,是生活本身。这有一定道理。如此,谁能否认书面写作的教育价值呢?

书面语的学习根据年段不同,也应有所侧重。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注意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互动”,虽有侧重,但教学还要将其看成一体,有意识地相互渗透,促进彼此的积极影响。

二、认同、尊重母语,进而认同、尊重与继承民族文化——语文课程的灵魂

语文的学习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丢掉了灵魂。

首先是语言。中外语言的差异很大。汉语很少有形态变化,阅读典籍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语义方面,即字义上。而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则因希腊语和罗马语的曲折变化,使得阅读典籍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语法的形态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读音变化上。这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构成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因此,汉语的学习,认识和掌握字义便成为语文学习的基础。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意符号,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准确理解汉字,进而理解词义,才可能有阅读和写作的质量。“独(獨)”字为什么从犬?“群(羣)”字为什么从羊?《说文解字》讲,过去的狗有三种作用:守家,放牧,打猎。放牧的狗一定是一只狗带着一群羊,所以说“群”字从羊,“独”字从犬。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因为这里的犬指的是猎狗,猎狗是不叫的,形容它悄无声息地追逐。为什么突然的“突”字从犬?这里的犬也是猎狗,因为狩猎的时候,猎狗会先在一个地方藏着,看见猎物的时候,会突然跳出。这就是字源字理中的文化。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文化。这是语文学习必须要建立的观念。亲近汉字,写好汉字是一个中国人文化素养的标志。语文课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就是在传承文化。

再有民族精神和性格。五千年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汉语书面语,因此语文课程应有独特的担当。语文教材里面所承载的内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也呈现着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例如做人讲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品格和担当,做事讲究知书达理和诚信守约的修养与德行,与人交往讲究温良恭俭让的风度与器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语文课程就是要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基因,使之进学生的灵魂,人他们的血液,影响其民族思维和性格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只重视作品的气质和精神“分析”,而忽视对书面语言准确深入的理解,常常会隔靴搔痒,失之于概念化。相反,如果只重视语言的“揣摩”,而缺少更加广博和深入的读解,也是难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语文课程要注意将语言理解与内容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感受、了解、认同、敬畏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写作指导上,要引导学生在内容里有意识融人民族思想精华;语言运用上,学习表情达意蕴藉含蓄、崇文弃野的民族风格和特征。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并不排斥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学习,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广阔胸怀。但是,不知本民族何以知世界?我以为,理解汉语文课程价值,这是思考与认知的基点。

我们要认识到:教习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之从中获得精神品格的滋养,获得运用语文能力学习其他学科乃至以后生活、工作的本领,是语文课程价值的本质。而德育,以及探究、审美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等,语文课程不仅要与其他课程共同承担,而且必须立足于本课程的价值追求进行。

口语表达是现今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能力,本文无意忽视口语交际的教学价值。我以为于此要做三件事:一是规范,如语音和语法等;二是流畅;三是掌握一定技巧。而作为“学得”的主要矛盾方面的书面语是可以协助提高口语水平的。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