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应定位在应用观上

  • 投稿艺名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94次
  • 评分4
  • 93
  • 0

◎冉正宝

一个教师从懵懂走向成熟可以有很多标志性的表现,其中教学观念的形成和稳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观念既能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也能决定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过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准确的教学观念,以确保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语文教学观念上的一种碰撞

语文教师经常会在教学观念上遇到岔路口,比如有人强调审美情感教育,有人强调文化知识教育,这其实反映了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两种不同观念,一个是感性语文观,另一个是理性语文观。

持有感性语文观的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情感教育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手段和目的[1];持有理性语文观的人则认为重视理性化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可以为一些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的教师,指明教学的正确方向[2]。两种观念针锋相对,一边觉得感性语文教学是“重要手段和目的”,一边觉得理性语文教学才是“教学的正确方向”,那么究竟哪边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呢?

二、感性语文教学观和理性语文教学观的基本特点

感性语文观是语感、情感和审美层面的语文教学观念,停留在感官知觉的认识阶段,依赖直觉和感受消化语文现象,强调的是“艺术”。比如对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江苏省扬中市新坝中学孙广荣老师经常用示范诵读、配乐朗诵、电教手段等来展示[3],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积极模仿,达到想读的目的。孙老师采用的这些艺术手段无疑在对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理性语文观是文字、词汇、语句、章节、语法、修辞、逻辑、行文等知识层面的语文教学观念,处于感知觉的高级阶段,属于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范畴,强调的是“技术”。比如江苏省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张春蓉老师在讲授《范进中举》时[4],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范进都54岁了,为什么还称其为童生?虽然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但因此激发了他们解读课文、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这类问题,属于教师教学技术层面的东西,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从感性语文教学观和理性语文教学观的这些基本特点来看,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是不能偏向某一边的。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其实是把语文分成了感性语文和理性语文两个层面。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对学生的人文教化功能,具体讲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工具性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强调处理问题应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考虑的态度,不是凭感觉做事情,给学生打下的是思考和运用的底子,学生能以此交流谋生。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感性语文观和理性语文观的统一体。

三、不能简单相加的两种语文教学观

但是尽管如此,语文教学观是不能用这两种观念进行简单相加的,正如水不能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简单相加,两者如果相加,可能产生“第三种状态”。感性语文观和理性语文观不能简单的相加,是因为感性和理性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感性负责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视角,形成发散思维方式,为语文创造性思维提供感性的认知方式;理性负责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帮助学生明确思维视角,形成线性思维方式,为语文逻辑性思维提供理性的认知方式。两个阶段存在接替延续的关系,是不能重合相加的,如果相加就有可能混淆了人类从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知规律,也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四、把语文教学观定位在应用观上

那么,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应该是在感性语文观和理性语文观统一的基础上,升华到应用语文观的境界。应用语文观是把语文作为一个发展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进而能够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一种基本观念,强调语文素养形成后的语文应用能力,“应用”是观念的核心,具体外化成教学内容包括听、说、读、写,讲与练,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等等。

语文教师建立应用语文教学观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语文要回归传统、回归国学?因为我们要看看古人是怎么样把玩和应用母语的。为什么很多老师和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字和流行话语?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语言最终都是要拿来使用的。语文课为什么图片与视频齐飞?因为只要对学生应用语言有帮助,什么样的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

参考文献

[1]张玲.语文感性教育探析[J].岱宗学刊,2011,(1).

[2][4]张春蓉.初中语文理性化教学探析[J].语文天地,2013,(11).

[3]孙广荣.情感体验,打造语文感性魅力[J].中学语文,2009,(24).

(冉正宝 广东省嘉应学院文学院 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