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班化语文教学中要恋上“三味”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41次
  • 评分4
  • 77
  • 0

范 群

小班化教学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有幸听到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语文课:课堂上,小组分工合作有效展开,小展示和大展示有序亮相,响亮而又流畅的回答此起彼伏;教师在小组穿梭,课堂讲解惜字如金,小组加分及时到位。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热闹”。

静下心来思考,这样的语文课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由于整堂课都是由学生先在小组进行小展示,再由小组代表在全班大展示,课堂始终是热闹的,少了学生静心涵咏的环节;为了能够完成导学案中的任务,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少了朗读的环节;导学案中每个课堂环节已经清清楚楚地列出,教师情景创设和过渡用语基本没有。总的感觉是语文课的特征淡化了。

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可以通过操练来获得能力的,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的突出特点就是诗意,或者说,语文课要有“三味”。这“三味”是什么?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话来说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这三“味”是促进学生学好语文的根本,小班教学是“形”,“形”应该为“神”服务,而抓住这“三味”正是语文学习的最佳策略,是语文教学之“神”,只有做到形神兼备,语文学习才能高效。

那么,如何既抓住小班化的教学的精髓,又能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摆脱僵化的固有模式,让学生学有所获,提高语文素养呢?就应该让小班化恋上“三味”,不离不弃,紧密结合。

一、抓住文本特点,设计合作任务,突出语文的“读味”

不同的文体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诗歌和散文的教学适合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还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文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深刻地思想内涵。小说学习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默读,理清情节;品读关键句子,把握人物描写方法;讨论小说主旨。文体不同,小班化的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应该不同。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以诗的笔调,抓住春的特点,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文章最佳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朗读,让课堂琅琅的读书声响起来,通过朗读体会优美的画面、品味传神的用词。因此,笔者在“导学案”中请学生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朗读脚本”。小组中每个学生选取一段课文,朗读的设计可以从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方面来展开。在课堂上,笔者又抛开了文章的结构思路等问题,重点落实朗读的实效。

笔者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了展示,要求先介绍脚本,再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学生发言,“‘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起来了’应加重语气,语速逐渐加快,显得充满激情,可以突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喜悦。”学生的朗读和对句子的内涵的理解高度融合。随后,每组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组的学生点评和赛读,最后是全班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整堂课,学生是在朗读中度过,通过朗读展示了《春》的立体之美,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的真挚情感。这节课,既体现了小班化合作分享的精髓,也体现了语文课独有的“读味”。

二、动静互相转换,交流展示适度,强化语文的“品味”

小班化课堂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热闹”,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小班化“关注每一个”的原则,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言,或者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催促学生不断地回答,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课堂热闹虽然从一个侧面说是件好事,表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过于热闹就不符合学习规律了。思维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在接触所学知识前,在学习探究知识中,以及结束知识学习后,都应该留足安静的时间,让学生沉思品味。它不是表面所呈现的安安静静,它是观察、思维、倾听等能力的综合。没有“静”的酝酿,就没有“动”的质量。语文课,“过心”比“过耳”更为重要,课堂少不了品悟、玩味、涵咏。

语文课堂需要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体现高效。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同时,我们要安排“静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静品中咀嚼词句,产生体会。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这篇散文的教学至少应该让学生有二次“静品”的时间。一处是体会作者对紫藤萝的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花的颜色、姿态、香气,思考作者是如何从视觉、嗅觉等角度展开描绘。当学生头脑中呈现花形,把握写法后,可以请学生画一画思维导图,以便更形象地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另一处是理解文中“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个难以理解的句子。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出示作者的家庭背景,以及她和身患绝症的兄弟之间的感人故事,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所谓的“生死谜、手足情”是什么含义。

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抓住为什么文中“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对“喜欢”和“怕”如此矛盾的心理探究、思考,必然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到学生自我的生命体验。有人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灵的花开,生命的蓬勃有时就缘于一次豁然的顿悟,这种顿悟就是高层次的思维的结果。而高层次的思维需要的就是适当控制展示的频率,留给学生安静的思维时空,强化语文的“品味”。

三、预留写作时间,动口动笔结合,保住语文的“写味”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动脑想,动口读和说,也需要学生动手写。或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批注,或写作文小片段,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但是现在的小班化教学在强调小组合作时,却往往忽视了个人的学习力培养;在强调交流展示的重要性、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口”能力时,却淡化了学生的“动笔”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甚至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太浪费时间,于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会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写好小练笔。但是,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学生第一稿完成的练笔往往比较粗糙。在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展示任务,往往不给学生修改的时间,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无法提升。

如有位老师设计了《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史铁生在秋菊开放的时候,要给在天堂的母亲发条短信,他会怎么写?由于学生在预习中对人物情感和主题把握的不到位,很多学生都表达的是对“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当课堂教学进入尾声,课文的主题“人不管在何种境地,都要好好活”明了之时,学生懂得了自己没有真正读懂作者的内心,知道了应该如何修改短信。这时就应该留出时间让学生修改,当课堂上响起“刷刷”的书写声的时候,“写”的训练就落到了实处,最后的展示才会震动人心,精彩无限。

总之,小班化和语文“三味”不是一对矛盾体,只要在遵循小班化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让小班化和这“三味”“相亲相爱”,语文课堂就会更加精彩,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好课三味[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10):17.

(范 群 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 20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