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品出小说教学之“文”味

  • 投稿石二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24次
  • 评分4
  • 75
  • 0

沈海丽

一、小说之常态教学

小说——文学体裁四类别中的一大样式。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无一例外都是小说,能通过历史的积淀而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必定有广泛的阅读人群,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收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的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应该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受欢迎的,但事实是怎样的呢?以《孔乙己》一文为例,《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深刻且富有批判精神,教学时每每要把孔乙己的形象落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把作品的主题挖到批判万恶的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为止,为了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有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3.品析鲁迅深刻、辛辣的语言。

4.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二)教学环节(大致有如下流程)

1.梳理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1)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品品。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且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分析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明确各种描写手法。

3.探究人物的社会意义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在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这种高度一般的学生是很难企及的,大都要老师的分析和引导,甚至直接给答案。)

4.品味语言

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话。

5.探究主题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这个主题大都也是老师照教参填鸭的)。

二、常态教学的弊端

在上述的案列中,我们看到教师板块分析式的教学,主题背景式的挖掘,人为地拔高作品主题,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老师教授任何课型都把它分成几个板块,诗歌教学读诗歌、品意象、探背景、挖主题;小说教学析人物、品语言、挖主题……课堂模式化,步步紧逼,没有细品,没有慢悟,没有穿行文本的惬意,没有师生同“归”的会心,没有“于我心有戚戚然”的快感和幸福。

第二,教师教授小说时,往往在文化意义的层面深度挖掘、过度挖掘,忽视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这种“过度”和“过深”就是一种极化,脱离了学生可以企及的高度,长期以往,课堂低效,学生的兴趣黯然。

三、小说教学的探究

到底有没有更轻松简单的学习方式?更有语文味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下。

以《孔乙己》为例,让我们先抛开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单从鲁迅作品的语言入手。他的语言是富有音乐性的,正如钱理群先生讲的“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鲁迅作品里的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万转的情感,那些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都需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并触动心灵……靠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是接近鲁迅的艺术和他的内心世界的入门通道”,这就告诉我们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进入情境,获得感觉和感悟。通过朗读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文学的根本。但有教师担心鲁迅先生的作品晦涩难懂,不分析、不深挖,学生就读不懂他的作品。其实也未必,王富仁先生就认为“鲁迅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了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少年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一般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鲁迅的童心和精神是和中学生相通的。因而“以读代讲”是可行的。

当然中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也会遇到语言文字的挑战,鲁迅的语言经常有反规范的创作,因此给予必要的点拨也是必要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很丰富,但落实到一篇课文一节课时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单纯。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作品要朗读,不能过分分析,同时还要有适时点拨。

四、“说读法”在小说教学中的实践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采取了说读的形式,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读完全文就学完全文,不过分探究主题,教学目标单纯。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在说读中感受人物形象

2.在说读中领略鲁迅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方法

说读法

(三)教学流程

1.以孙伏园对这篇作品的评价导入

2.教授课文

教师声情并茂地读课文,整段、整篇读,学生美美地听,读到有意味处驻足说一说,说完继续读,读读又说一说。下面列举一小段:

师:“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圈出“踱”字,“踱”是什么样子?谁能描述一下。

生:慢慢走。

生:很高傲的样子。

师:怎么个高傲法?能描述地更具体点吗?

生:昂着头,两只手放在背后,迈着八字步傲慢地走进店里。

师:后面还有一句‘慢慢坐喝’,体现了什么长衫客人怎样的心理?

生:自我感觉良好。

生:自大

(师继续读)

师:“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羼水是家常便饭。

生:这家店经常羼水。

(师继续读课文)

……

五、教学反馈

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还意犹未尽,事后学生反馈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上课方式,整堂课的氛围很轻松,学生听得很认真,课堂反应很最热烈。没有了分析、深挖,学生对主题理解得怎么样呢?从事后的作文《我身边不幸的人》来看,“不幸的人到处都是,他们需要社会人的关怀帮助,多帮助帮助不幸的人吧。也许是一件旧衣裳,也许是一张有体温的钞票,也许是几个冰冷的硬币,但是对他们来说都是困境中的一缕阳光”、“……过了两年,听大伙说,雄平被汽车撞了二次。又听说,他到大城市去了,被一个人家收养了。他是我们村不幸的人,在人们的打骂下生活。”……他们已经领略了小说的风格,写作时不知不觉带上了些许鲁迅式的客观冷静,这就是对这节课最好的证明。

后来这个小说单元笔者都是这教学的,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笔者收获了作为教师最高的奖赏——喜爱上课、喜爱上语文课。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在满足学生获取知识愿望的同时,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用“说读法”教学小说是种不错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钱理群.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3,(1).

[2]王富仁.鲁迅论集[M].北京:北京新闻出版社,2011.

[3]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沈海丽 浙江省青田县章旦中学教育集团 3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