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课堂:语文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 投稿Arth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16次
  • 评分4
  • 33
  • 0

黄正刚

新课标也强调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要求“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需要,也为语文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在情境营造中感受美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无论是恬淡优美的荷塘月色,还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比喻、排比、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都能使学生的在思想、心灵、情感上受到感染,得到美的熏陶。与其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分析得头头是道,不如引导学生把课文中隐藏的美挖掘出来,从而让学生去理解、把握课文的内涵。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获得美的享受,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 

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个完美的整体,导语就是这节课的凤头,可以吸引学生进入到美的意境中去。在教《边城》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沈从文先生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坚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有着如水性格的作家向我们描绘了一座有着清清江水和小小渡船的健康、优美、自然的边远小镇,给我们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柔中带刚的苗族人民,他想让我们去领略世外桃源般的神奇的凤凰古镇的无限风光。”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拥有美丽人物的美丽小镇中。自然,他们更想亲自从课文中去领略湘西的美丽,感受翠翠的自然之美、外公的纯朴之美、傩送的坦荡之美,明确作者“爱”与“美”的美学理想。良好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学校环境一定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诵读欣赏中品味美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感知到美,需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义美、形美、音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联想、想象;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把诸种审美感受集中、升华、凝聚为一种比较鲜明概括的审美感受,达到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与把握,从而完成一次审美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极地联想和大胆地想象,将对美的诸种感受概括、凝练出来,便会得到一种美的陶冶。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美读”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跃然纸上,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能多方面地感知文本。如朗读诗歌《再别康桥》时,应该用舒缓的语调,一些重点词语则需加以强调,如“招摇”“放歌”“漫溯”等。而“荡漾”一词,还可以辅以动作,表达内心涟漪阵阵的起伏。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很好地领悟。如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应该是慷慨激昂地朗读,把作者演讲时的气势表现出来,让读者充分地理解作者的美丽梦想。如朗读《故都的秋》中的“秋院晨景”时,其中的动词“泡”“坐”“看”、“听”“细数”“静对”等让学生感受到人的一种悠闲、落寞的心境,感受到环境的清与静。这幅图中又有蓝色、白色、紫黑色和淡红色这些冷色的对比,心情的悲凉也从朗读的过程中缓缓渗出。不妨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碧天辽阔旷远,蓝色的牵牛花淡雅清幽,微黄的秋草点缀其间,高大的槐树叶缝里漏下参差斑驳的日影,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斜靠在竹椅上,举头望碧空,俯身摘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何等的清闲,何等的静谧。冷色的牵牛和微枯的秋草令人顿生寂寞、悲凉之感!

如果语言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他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他们领略到语言中蕴涵的美。或清新、或幽默、或犀利的语言表达出了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问题探究中发现美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教师的提问是讲究技巧的,问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那才可能达到预设的效果,或者生成令人喜出望外的结果。如《祝福》一课,可以问:“祥林嫂被鲁家赶出后,临死前为什么对魂灵有无表示怀疑?”经过解读,学生了解了因为她在用辛辛苦苦赚来的十二元捐门槛之后依然不能被赋予摆放祭祀酒杯的资格,所以她很恐惧,生怕死了后会被已经去世的两个丈夫争夺。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之深会让学生感到愤怒,对她的悲剧命运则会无比的同情。如《金岳霖先生》一课,问:“金岳霖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讨论,知道他是个有趣的人,无论是穿着、言行举止和习惯,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快乐。除此以外,他很重情,对学生对朋友都如此,学生对他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大多配有极富启示性和参考价值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本,关注文本的审美价值。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如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审美经验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审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以凸显美的特征。

在教《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文末“合葬”一节去掉,诗的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只要用心揣摩,学生不难发现,删掉结尾的确为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暗淡了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弱化了诗歌对封建礼教的谴责力量。而《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文末如果加上“画藤叶”那样一段,和原文相比有何不同?纵观全文,学生能领悟到:欧·亨利出人意料的结尾除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表现贝尔曼在凄风苦雨的夜晚爬上梯子费力地画上那片希望的藤叶的崇高精神,强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章运用不同结尾的匠心。

四、在思维训练中创造美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是一直强调语文课上的思维训练。他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为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学会创造美。在鉴赏诗歌时,可以分析字词的妙用,比较运用不同字词的效果有何不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它描绘出了枝头的杏花开得红火、繁茂的美景,也让人联想到红杏枝头嗡嗡嘤嘤的蜜蜂、蝴蝶忙忙碌碌的景象。如果换作“浓”、“现”等字有什么区别?分析之后,才明白“闹”字具有动态的美感。在学《祝福》时,按照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思路,发现作者把结局放在序幕之后,就会知道作者采用了“倒叙”这一叙事手法,这样更能揭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联系学生平时写作的惯常思路,他们就会体会出文章的结构美。朗读《相信未来》时,学生几次读到“相信未来”,思考之后,能明确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也加强了语言的气势。那么,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也能增加文章的美感这一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根深蒂固。

在说、写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发展,可以再现美,更能创造美。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人物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苏艾的关心、体贴,贝尔曼的暴躁、热情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四、五、六三段,具体写学校的某一处景点,表现出学校特有的美丽风景。在讲诗词的时候,不妨把名诗佳句中的一些词句删掉,让学生填空,再和原词句比较,分辨出它们的优劣,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心。

审美教育的最高表现就是创造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把新课标中对审美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的具有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黄正刚 江苏省震泽中学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