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阅读在语文课程中被认为是搜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以及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有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是阅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就需要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认识到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那么,小说作为初中教材中重头戏的文本承载体,让学生在小说阅读中有足够的自我阅读存在感,在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中,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有效的小说阅读教学再次让一线教师常议常新,常思常深,在此总结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一、亲其师,近其道
教师的自身魅力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磁场。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有的学科,教师的素养尤其凸显。
1.增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如果自己没有相当的阅读素养,是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常阅读,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以及在阅读中思考,是提升教师文学素养的当务之急。博览群书,老师才能对文本的解读有视角;博大精深,有博大,“腹有诗书”,才能深入。比如在教学《老王》时,学生的质疑点是“愧怍”该如何理解。那么作为老师对杨绛先生的文学以及为人应该有深入的了解。《智取生辰纲》教学时,又怎么少得了《水浒传》的阅读,以及大方之家对杨志的认识和理解呢?
2.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思维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阅读实践,才可能使其具有更深入地理解与体验。在四大文体中,小说是学生最喜欢的,其包含了一波三折的情节,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因此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作为教学的抓手,激发学生深入作品的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思维,多品少析,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切忌以老师的分析取代学生个人阅读。教师这桶水不是倒给学生,而是作为一个引子,让学生阅读中“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由内而外的四两拨千斤之技
鲁迅先生评价小说是“汪洋捭阖,仪态万方”,这种“纵横捭阖”大容量的小说阅读,尤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么教师该从何下手“引”呢?抓住小说的要素,了解学生的质疑点,挖掘小说的多元与丰富性,是教师阅读教学的抓手。
1.围绕核心要素拎起课堂
小说以人物塑造为核心,将平时的生活反映在故事情节中。所以,要明白小说的深层次含义,就必须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并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小说的中心思想。例如,在进行《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说“三要素”,就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如“人物——祥子,坐车人;故事情节——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挣扎;环境——夏天(六月十五),20年代的北平。”利用学生的描述过程,列出简单明了的板书,然后让学生利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概括小说内容,就比较容易。如果多做几次这样的归纳,学生在复述小说情节时就会减少许多困难。尤其是创造性的复述,紧扣“三要素”的复述可以紧紧抓住文本。
2.学生质疑点来“激起千层浪”
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新课标:“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在施教《小圣施威降大圣》,学生提出为什么大圣不直接变作威猛的动物,而变作麻雀之类的小动物?为什么二郎神对孙悟空有不同的称呼,而孙悟空对二郎神的称呼变化不多?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最能激起思维的火花。再如《智取生辰纲》杨志十分小心谨慎了,但为什么最终还是被骗呢?我们应该怜悯杨志吗?问题的自我发现,提出,恰恰说明学生的思考的深度,从而更具探究性。逐步挖掘文本,学生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是读深了文本。如此,课堂就成为了学生自己占领的研读的阵地。阅读活动中,如果是以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贯穿始终,阅读就有了生命的痕迹。
3.于细微处见精神
一滴露珠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窥一斑而见全豹,细节就是这滴露珠,这“一斑”。小说尤其是以细节来使文本生动的。而作品的精神就是人物的情感主旨,人文精神及作者的情感倾向。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梳理出“我”的父母称呼于勒所使用的词语:于勒经济状况贫穷时,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坏蛋、流氓、无赖;于勒赚钱了而且要赔偿父亲的损失时,菲利普夫妇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当于勒再次穷困潦倒在船上卖牡蛎时,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小子、家伙、贼。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围绕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前后态度对比表现出自私、庸俗、势利、冷酷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抓一细微的变化,借此逐层深入,体悟称呼背后的感情,从而探究小说背后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深刻主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于细微处自然见精神。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十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