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润青
什么是大众文化?吴辉先生说:“所谓大众文化,最早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出现兴起的文化,后来又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强势文化。它应该是众人喜好、通俗易懂,集认识、教育及娱乐于一身的文化,它也应该是平民的、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大多数人也能够欣赏、消费的文化。”
正因大众文化的产业化目标——消费,所以青少年学生在面对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种种程式化、抽象化、甚至长期的教育模式导致的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显现出来的呆板性时,便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迷恋,因为大众文化暂时克服了他们在现实中的茫然感、孤独感和生存的危机感,但这种文化很有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同时因其本身产业化、消费性特征,而明显地具有双面的影响。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作为这种文化的受体时,注意的或从中吸取得更多的恰恰是它的消极成分,由此便形成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大众文化的接受之间的一种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就得依赖于教师、学校。
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全面掌握大众文化的成因、理论,从而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作为大众文化受体的正确价值观,提高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能力。比如,在初三语文课本中节选了《铁达尼号》电影剧本,学生观看了这部影片后从中获得了什么?据调查,86%以上学生的观后感言是:宏大场面带来的观感刺激;其余的则是为男女主人公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所感动。而之后笔者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50%以上的学生“学习”到的是“如何恋爱”。我们可以调侃地说,作为一部商业片,它成功了,可是静言思之,何以产生这一近乎悲剧性的调查结果?应该说,多数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缺失。如果在观影后开一节影片赏析类型的课,从观赏观、审美视角等加以引导;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已渗透了影视艺术教育,那么这种观影的悲剧或许不会产生。
以上仅为一例,而诸如大众文化范畴的影视剧作品、网络小说、通俗书刊等等,随着当今社会商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已几乎成为一种最能吸引青少年眼球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不是去干预,而应在教学中渗透大众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观赏观,同时也能直接、快捷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课程学习的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矛盾和教师的尴尬。
其次,学校应积极创设相关的文化氛围。教师,特别是语文和艺术老师牵头搞好相关活动。在文学社中渗透有关网络文学作品、通俗文学作品的阅读或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高雅与通俗的认识程度,通过对比提高审美能力等。学校还可组织成立艺术团,让学生有一个参与、实践的机会,以自身的实践加深对大众文化的理解。比如,成立一个话剧社,让学生在具体的排练演出和观看同学的表演中深刻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原理,同时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另外,我们教师要热情,积极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相关知识的讲座或具体作品的鉴赏分析;同时,在语文、艺术课中渗透大众文化的教学成份,这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正确接受大众文化,也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渗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丰富、灵活的,但在中学教育中渗透大众文化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唯一的,即利用这种强势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作者单位:甘肃文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