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是1926年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烈士创作的文章,如许广平女士所言“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作为经典,此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便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中。本文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1980年至2015年《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进行综述。
一、带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
(一)1980至1990年间的教学通常是站在悼念性文章的角度进行解读,包括人物形象、重点段落及语句、思想内涵等。如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二段讲述作者写作缘由,三至五段讲述作者与刘和珍相识的四个事件及惨案经过,六七段是全文重点,是死难的意义和教训。文章赞扬了爱国青年的英勇不屈,揭露了反动军阀的暴戾凶残,痛斥了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革命人民继续战斗。同时也会穿插一些本文表现手法运用的分析即记叙、抒情、议论的三者结合。总结出文本的结构即采用螺旋式的层层探入的方式来写,按照“悲痛的沉静——愤怒、严正的斥责——冷静的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展开。对于重点语句的理解也带着时代的印记,如龚灿光在《怎样理解<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两个句子》中重点分析全文的第五段“当三个女子……被抹杀了”时,着重点落在了此句的结构上,是赞颂还是反讽?“中国军人”指的谁?“八国联军”是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八国联军,还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最后通牌的八个国家?屠戮妇婴的是谁?但是这样的分析往往流于表面,并距今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二)1990至2000年间的教学视角拓宽,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多元化,注重从细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能够一课一得而非面面俱到。教师尽量缩短甚至消除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用深入浅出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句子和复杂的情感。如毕人柱在《找准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例析》中,让学生找出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啰嗦”?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正”怎么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语句出现的前后语境,反复阅读,对照分析。如此分析文章大家的“悖谬”之处,以此为切入点迅速解读全文,从整体上准确追踪作者思路,体会感情。
(三)2001至2015年间的教学在以上基础上文本解读更加深入,重在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反思。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师备课时准备的资料,而是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结合,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树立了参考标准。如侯喜君、李红亚在《让学生在“幸福”中穿行——记<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一文中独出心裁地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刘和珍的幸福,体悟其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受自己的幸福,加深学生对刘和珍形象的理解,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又如李征在《<纪念刘和珍君>审美教育》中提出教师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本篇课文的人物美、情感美、哲理美和悲剧美。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一)1980至1990年间,《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背诵为主。教师在开课前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讲述“三一八”惨案的经过来导入新课。教师通常将文章分为三段进行分析,概括每段大意,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要求学生学习文中的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多种表现手法的好处并且模仿第五段进行仿写。课后背、默出经典语句。
(二)1991至2000年间,《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注重切入点的运用和情境的渲染。很显然这一阶段的教学包括引导学生更加注重细节以及对语境的重视,强调对文本的不过度解读。深句浅说,浅句深说。越来越注重小组讨论,倾听学生观点,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一定的展现。这一阶段涌现出的教学方法包括人文教学法、整体——部分——整体教学法、逐步引导教学法、词句内涵探究法、小点切入法等。
如魏中华在《<纪念刘和珍君>以整体—部分—整体教学》一文中这样描述整体——部分——整体教学法:这种教法既顺应了部分(三个问题)到整体(全文内容)的认识规律,强调了迅速把握整体,站在整体的高度鸟瞰各个部(三对“矛盾”)的战略思想,使阅读教学有可能成为高效率的阅读。王严在《<纪念刘和珍君>备课四题》中提出:在实践语文教学人文教法的时候,介绍一下与文章有关的民俗风情,帮助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在追悼会上独自出来徘徊?为什么先生的悼文面世延宕?薛冬芳在《抓住悲愤之情,渗透学生思维——我教<记念刘和珍君>》中认为应抓住关键词“悲愤”作为理解全篇的切入点,围绕这一词分步推进教学,分别是:1.抓住标题;2.抓住相关段落;3.激发情感;4.抓住激越的感情;5.让激越的感情暂得平稳;6.把平稳的感情再次推向高潮;7.画出作者的感情曲线。这七个步骤相辅相成,使作者的悲愤之情渗入学生思维。
(三)2001年至2015年间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在“一切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的理念指引下,教学方式有了突破。课后拓展训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增添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注重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有机结合,关注课堂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一阶段涌现的教学方式包括比较阅读教学法、四步自读教学法、主问题教学法、审美主体诱导法、标题导学法等。
如王见在《“四步自读教学模式”在<纪念刘和珍君>教学中的运用》中这样描述该教学法:1、复读导入,用5分钟复习识记点,巩固所学的重点;2、自读质疑,就是在复读教材之后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寻找适合自己学情的疑难点;3、辨读释疑,就是在自读课文之后,用20分钟的时间让师生一起辨析文本;4.练读拓展,就是在辨读课文之后,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拓展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练习。
周玲在《用比较阅读法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中认为:将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学生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康克俭《鲁迅杂文教学漫谈》中,将《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不仅看到共同处更要知道它们的不同点,从鲁迅先生思想处在两个不同的时期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吕秀勋在《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的诱导——从<纪念刘和珍君>说起》中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阅读、点拨、想象、思维这四个方面进行审美主体的诱导。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综上所述,三十五年来在广大一线教师的细心钻研与实践的基础上,《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令人欣喜的变化。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越来越成熟而丰富,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结合;方法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
(张笑 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