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概言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当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授过程上,主要采取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法,着重于讲解课文中重难点,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现象。
(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较为机械单一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的处理主要是让学生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但一般而言,这个主题或中心思想已经在教学参考书中被统一规定了的。一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常常是直接向学生传达这一主题或中心思想,而较少思考这个被统一规定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来源,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时也存在以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为出发点,设计课堂阅读教学内容和过程,然后让学生强行接受自己的思想的现象,这些均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多元化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力、自由性和独立性将会受到制约。
(三)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学生阅读面窄和阅读量少,是阻碍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若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依靠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和阅读量。但是,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讲读课文、轻自读课文”的现象。与此同时,在“重分数、轻素质”的错误观念影响下,部分学校和家长并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要求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材的学习上,这就造成了学生人文知识储备较少,文学修养严重缺乏的现象。
二、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学语文阅读应该要注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感知和领悟,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应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从阅读中吸取知识,以此来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素养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教师要在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阅读的情境,让学生掌握阅读主动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直接向学生灌输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和课堂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小组探究,勇于对阅读内容发表个人看法,以期形成对阅读内容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理解。
2.提倡个性化阅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提升其阅读能力。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一点,则可以引导其先掌握好文章中的基本字词及句子;有的学生的基础较扎实,则可以引导其抓住文章的主题,然后从中提取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意;有的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则可以引导其将阅读内容直接引入自己的写作中,形成对文章进行赏析的自觉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为学生选取合适的阅读内容,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文而异。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阅读教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内驱力,也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其实现有效阅读。所谓阅读方法或技巧,主要包括朗读、略读、精读等。
1.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和欣赏课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學习语文的必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美,同时要抓住形象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此外,正确、流利的朗读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发音要正确、清楚;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速度的快慢要合适;语气、语调要恰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着重把握以上几点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总体阅读能力。
2.略读
略读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意,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或迅速浏览文章,略观大意;或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3.精读
精读是指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仔细地阅读,甚至是反复地阅读。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是精读的主要目的。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多思,反复琢磨,以便深刻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也可以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对一词一句进行细致咀嚼,追究其中的“微言精义”,因为,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提升语文学习的境界。
(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我国教育家吕叔湘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的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促进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阅读技能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在课外阅读实践中落实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阅读明星”、知识竞赛等活动,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多种策略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方观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军.当前初中語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5(14).
[3]李梅荣.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J].宁夏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