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幼教论文范文,幼教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谈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应用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311次
  • 评分4
  • 17
  • 0

李雪莲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育才幼儿园内蒙古兴和013600)

一、“主体性”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适用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通常称为“主体性教育”,它包含三重意思:“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是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在实现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是宏观教育主体性和微观教育主体性的整合。”主体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本体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原则。”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二、当前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

(一) 幼儿主体性的缺乏

心理研究表明,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幼儿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奠基阶段,因而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甚为重要。然而幼儿园里幼儿言行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游戏活动中幼儿等待教师给予角色分配;学习活动中幼儿小心地按教师的意图进行思考、表达;甚至在生活活动中幼儿也表现出消极被动状态,连饮水、小便等活动都要教师允许;等等。幼儿的这类行为表现反映了幼儿主体性缺乏,而主体性正是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分析幼儿缺乏主体性的原因,主要源于师幼互动的不适宜。所谓互动,是指两个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或影响。理论上讲教师和幼儿分别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但实践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动者地位,幼儿则处于被动者地位。目前师幼互动内容明显表现为重规则性、多问题性和少情感交流等问题。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过分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规则、处理不适宜问题,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社会标签论中有一个概念叫“角色吞没”,是指某些情况下,一种社会角色从个人的角色集中凸显出来,同时必然降低所有其他角色的重要性。师幼互动中应有一系列稳固的对应关系,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等,而教师的控制者角色过于强化,即强化了师幼互动中的控制者与遵从者这一对应角色的品质,势必会淡化其他相应的师幼角色,这种淡化造成幼儿主体性被覆盖。

(二) 教师主体性的缺乏

教师缺乏主体性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为社会文化背景,二为内部管理机制。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也遗留下一些封建文化的糟粕,要消除这些糟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近年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转变,但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却迟迟难以真正落实。又如:虽然历代政府都有重视教育的举措,但实施中由于经费、体制等原因使得教育难以真正受到足够重视,幼儿教育更是在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幼教质量明显滑坡。另外,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与幼儿教育价值不吻合也成为幼儿教师主体性发挥的阻力。

三、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首先,管理者、研究人员、培训者应协同教师共生一个教育哲学体系并不断与家长、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互动。幼儿教育中相关人员的教育哲学观可以不同,但应有一个根本的共识,那就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二者在交往共同体中各自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并在互动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交互主体性。”

其次,在教育哲学指引下,为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身体力行。

1、管理者本着“为人的发展服务”原则,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把握方向、制订计划、实施监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也就是说管理者更多的是为教育主体性发挥营造适宜的环境,如重视人的价值、打造团队精神、集中群体智慧、确立前瞻性发展目标等。管理者应“抓大放小”,充分信任教师,给予其创造性的工作空间,并肯定和鼓励教师的每一点创意。

2、教师是教育思想落到实践的核心力量。幼儿教育应以幼儿在园“快乐与否”为指标,以整合幼儿的经验为内容,以“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应尽力创设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创造性地整合已有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逐步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对幼儿教育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不要轻易撤并、改制、缩编、降本;并对“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的幼儿园”加以舆论上的引导,以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实现幼儿教育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