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培养社会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内涵式建设,服务社会。本文从新常态下对高职院校的再认识,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在人才需求培养和社会培训、专业群建设上、实训基地构建,校媒联盟建立,加强师资队伍、政校行企合作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了多途径的探析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165-02一、新常态下对高职院校的再认识
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在定位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定位要明确。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在校生1006.6万人,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1]。随着省级、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精品资源课的建设,意味着更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首先,高职院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社会,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懂理论、有技能、有素养,吃苦耐劳,一专多能”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时区别于职业培训机构,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更要重视育人;其次,高职院校办学的主动性增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新常态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经济进行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对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称行动计划)以“创新发展”为主题,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发展质量。从注重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把更多的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第四,对高等职业教育有新的认识和肯定。随着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社会地位逐步得到提升。
二、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性
《决定》指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其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发挥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
1.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是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外部环境进行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重点,强化办学特色,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承创新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思想,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
2.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是提升自身品牌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校,不仅开展教学育人的工作,还要服务社会,帮助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素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不仅是自身综合能力和实力的体现,也是提高知名度、美誉度、认知度,获得社会、行业认可的表现。良好的口碑是高校独一无二的资源,也是逐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走出去”——通过媒体宣传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广自身品牌,培养名师首席教师优秀教学团队,让政府、企业对高职院校有新的认识,并通过“请进来”让社会了解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多边相互了解沟通,形成良性发展。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途径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工作,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
1.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面向社会培训
高职院校重在把专利转化为利润和财富[2],实现三品转化即图纸转化为作品,转化为产品,再转化为商品。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通过举办展现专业特点和适应文化市场需求的校园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造力,打造校园创客空间,允许学生好的项目入驻,例如大数据网络舆情工作室;同时,以院校为依托的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园,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租用场地和通讯管理设施,为有发展前景处于萌芽状态的企业以“营养”促使成长。此外,增强实训(验)室的实体建设。实训(验)室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硬件保障。在充分保证教学,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培训。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面向全省开展广播电视记者编辑资格证考前培训,由该专业教师与业界资深人士组成培训团队,服务参训人员150余人,其考试过关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受到社会好评。“创客空间+孵化园+专业实训(验)室”的形式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和顶岗实习的基地,与社会、企业接轨的社会服务应用。
2.突出专业特色,强化专业技能,开展“双证”认证,活跃教学课堂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开展调研,要广泛与地方政府、企业了解和沟通,对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第一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群(网络舆情、出版与发行、网络编辑、图文信息处理)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坚持正确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设职业核心课,开展职业拓展课,配备阶段性学业实训课程,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推行“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实现“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方式上,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以赛促教,引入情景教学、实地教学;开展班级导师制指导学生有计划的安排学习。以项目制为导向,把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个人与团队,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定点与移动,整体化与碎片化”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