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法律毕业论文范文,法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闻报道,何以让受众记住?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906次
  • 评分4
  • 71
  • 0

文/陆桂江

前不久,一位镇领导在全镇农村环境整治会上,给镇村干部讲述了我市原瑞祥镇一位来自美国的洋媳妇注重环保的故事。这天在场采访的我听了非常熟悉,十分惊诧。这个故事发生在1999年春,出自我的一篇省二等奖作品《一位农家洋媳妇的环保情》。事情过去十多年了,这位镇领导怎么还记得呢?会后,这位领导告诉我,这个故事他在很多场合讲过,今天见到我,又使他想起了这个故事,所以拿出来再讲讲,很有现实意义。这让我很有成就感的同时,还感到新闻作品能让受众记住、记牢,并在更大范围、更长一段时间内传播,无疑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

那么,凭什么让受众注意你的报道,记住你的报道,传播你的报道呢?多年的新闻实践使我感到,记者必须有一双与时俱进、善于发现独家新闻的慧眼;练就精心策划的本领,写出有深度的报道;贴近生活,写百姓身边的事。

慧眼独俱,发现独家新闻

生活中从不缺少新闻,只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美国的开乐凯曾说过:“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待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新闻用不着去创造,新闻是存在的,新闻等人去寻觅。”就拿《一位农家洋媳妇的环保情》这篇报道来说,当报道先后在《海门日报》、《解放日报》、《珠江环境报》、《侨声》杂志以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后,那位提供报料的线人告诉我,他在给我报料前先后跟好几位其他媒体的记者说过,但那些记者都没当回事,只有我听说后马上骑上自行车去采访了,并在当天发出了报道。

其实,笔者之所以能从线人的报料中抓到这条新闻,并不是突发灵感,而是源于我对当时包括我们海门在内的许多城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高度关注。洋媳妇能将小孩用过的纸尿片集中后,一天或隔天打车从乡下送到城区环卫所;在公园,她能把婆婆准备扔进河里的蛋壳等垃圾,装进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里;不食用公公专门为她煮的青蛙肉……这些点点滴滴不仅仅是洋媳妇的习惯问题,更重要的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我们很多地方创建卫生城市需要弘扬和借鉴的。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认识、报道这一事件,才使这篇稿件有了分量。

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民生的热忱之心是记者发现、采写到好新闻的根本,失去这个本,就算好新闻的素材砸到自己头上,恐怕也意识不到好新闻的存在。许多同仁常说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从何来?保持一颗关注社会的热忱之心,准确感知和把握社会发展脉动,比各类判定新闻价值的技巧更重要。一个记者,尤其是在一线跑了多年的老记者,要时刻保持关注社会发展之热情,像婴孩一样保持对这个社会的好奇之心,练就发现新闻的慧眼。如果自认为“见多识广”,热衷于四处交际,乐于漂浮在社会表层而不深入,也就不可能及时抓住游弋在身边的“大鱼”。

前年五月,笔者从某报上看到一幅报道三位农村大嫂成功种植新品哈蜜瓜的图片新闻。当时我想,在海门种植哈密瓜还是头一次听说,可以去报道一下。真没想到,这一去采访,竞写出了一条在省、市获奖的消息。事情原来是这样的:龚玉英姑嫂仨都是50出头的人了,小学文化,多少年来从未接触过大棚种植。那么她们怎么会想到搞大棚种植的,而且还种出了海门人从未种过的哈密瓜呢?与姑嫂仨深入交谈后得知,龚玉英的儿子陆宴辉和张洁是一对情侣,分别就读于中国农科院和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他们通过电话、互联网指导姑嫂仨在海门种植哈密瓜获得成功。听到这儿,一个新农村新农民的形象凸现在我眼前。《“惠农双博”富了姑嫂仨》的稿件很快在本台播出,消息以视频聊天开始,先声夺人,讲述姑嫂仨学种瓜的故事,展示了新一代农民渴求知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全新理念。

很多好新闻,当我们最初认识它时,呈现出来的可能是表层、浅显的社会现象,这时候就需要记者有一双“透视”的慧眼,用独特视角,透过浅显的表象看出其中深含的社会意义,从而挖掘出好新闻来。去年秋,我应邀去刘浩镇采访河藕种植户张士安,令我没想到的是只见老张在挖河藕过程中,不时地从污泥中抓起多只甲鱼。经了解,老张种河藕已多年,曾试探过藕田里养蟹、养鱼、养虾,但都没能成功。前年,家住启东的陈立安找到老张,向他介绍了小面积藕田养鳖成功的经历,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联手开始藕田养鳖,亩收入超万元。当时我就想,种养结合不仅使有限的土地发挥了最大效益,藕鳖共生的成功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在目前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藕鳖可以共生,那么其他种养项目是否也可以结合呢?同样,种养可以结合,那么其他行业是否也可以通过有效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呢?于是,我以《藕鳖共生,种养双赢》为题并配了短评在本台播出后,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许多种养大户来电要求前去取经效仿。东灶港镇的陈水生在看了报道后,通过市相关部门牵线与南京农科院联系,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盐碱地的改造,种出了在江苏省葡萄节上获金奖的葡萄,成为长三角地区在盐碱地上种葡萄第一人,还成功开发了葡萄棚内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新模式。

精心策划,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随着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世界性的新闻竞争已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激烈竞争的时候,要想让你的报道引起别人注意,让别人收看并记住你的报道,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练就一身策划的本领,站在时代的高度,策划出具有深度、有感染力、有影响力的报道。

认真解读好上级政策,让党和国家好的政策顺利落地,并在基层生根开花结果,这是基层记者的第一要务。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笔者敏感地感到,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走访了多个家庭农场和镇村干部后,着手策划了《兴建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专题报道。报道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人手,剖析了家庭农场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近几年家庭农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同时寻找妥善解决的办法,并把镇村两级如何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作为报道的主体。坚持典型宣传与深度报道相结合,达到在个别中看全面、典型中揭示本质。探求典型生成及发展规律,扩展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报道有总结、有提炼、有思考、有深度,对面上发展家庭农场具有很强示范性和指导性。报道播出后,就象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农民申办家庭农场的热情,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成功申办各类家庭农场20多家。还涌现了江苏首家养殖业家庭农场、南通市首家种植业家庭农场。

从这一报道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不吃透中央的精神,不把上级要求和观众的需求相结合,不进行精心而有效的策划。就不能客观、准确、深刻地进行报道,更不能凸现其报道价值,也就很难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引起多方共鸣。

然而,策划不是盲目的或主观随意的,它应在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施时既要准确地把握报道的时机和“度”,又要重视受众的信息反馈和受众的心理承受。搜集足够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是报道策划的核心,要根据所搜集到的报道素材,制定最能接近事物本质、最有冲击力、感染力、最有希望达到预期目标的策划方案。

水稻收割是一年中的重要农事。因此也成了各媒体每年必报道的“四季歌”之一。如何找出突破口,创造性地报道好这个收获季节呢?去年水稻收获前,笔者深入到水稻主产区——江心沙农场、棉花原种场,除走访农场涉农领导和农机站领导外,还专程与多位稻农攀谈,仔细了解当地水稻生产情况,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目前全市水稻生产现状和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等观众关心的,最需知晓的信息人手,整理撰写了包括报道主题、内容结构、拍摄场景、采访对象等内容的具体策划方案,最终采写了《我四万亩水稻开镰,本地新米即将上市》、《人工插秧倒伏严重,机械插秧应当普及》、《粒粒皆辛苦,有人拾稻穗》、《稻草是个宝,烧掉真可惜》等一组报道。这组被同仁们戏称为“水稻四吃”的报道,发表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得到市领导和广大受众的高度肯定,认为这组报道针对性强,对面上的发展水稻生产有普遍指导意义。

策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报道,更好地引导舆论,而不是炒作,不是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因此,策划时必须注意新闻报道的方向,要以最终能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衡量策划是否成功的标尺。特别注意新闻事实不能被策划,记者要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把握好这些原则,就有可能导致最后形成的报道谬误百出,甚至失实。某台去年评出的季度好稿《建好的泵站为何不去用?》就是一例。首先,报道偷换了“春播”的概念,套用“春播”引轰动。“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泛指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特定的农事活动。而泵站一般都是建在设施栽培的园区。大棚栽培中,一个品种的蔬菜多茬种植,多茬收获的比比皆是,所以,就大棚种植而言,何来“春播”之说?第二,报道中一味地指责泵站管理者不让种植户使用,是失实的。实际上,现有的泵站“闲置”的主要原因是设计问题,不是不给使用,而是不能给大家使用。据笔者了解,现有的泵站都排有数百米甚至千余米的管网,水龙头接到了每个大棚。按它的设计,只能供大面积灌溉使用。如果泵站开了,只有少数的几个大棚使用的话,管网因承受不了压力而爆管。第三,就算管网不爆管,现在大多数园区的大棚是承包给多个种植户种植的,各家各户种植需浇灌的时间不可能统一,让泵站管理者一天到晚坐在泵站等待,为了一家或几家浇灌来开起泵站,还要计时收费,这是不现实的。由此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策划新闻,而不是新闻策划。

马克思主义真实观历来主张,不仅要达到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进入理性认识,把握事实的真相。只是强调真实的事实而忽视对事实的正确解释,有时新闻真实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对受众、对社会是有害的。我们的新闻报道是面向大众的,这里固然有许多看热闹的,但不凡有许多懂行的。《建好的泵站为何不去用?》被采访者中,也不是全然不知泵站不让他们使用的真正原因。试想这样严重失实的报道能吸引受众吗?能让受众记住你的报道吗?这样的报道只会失去受众,让受众记住的也是媒体(记者)在瞎说。

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做报道

新闻报道是给受众看(听)的,因而我们做报道一定要有很强的受众观念。报道得好不好,受众爱不爱看(听),很重要的一条是看受众满意不满意。这是受众能不能记住你的报道关键,也是报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的报道无论在何种时候、何种情况下都必须贴近受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围绕老百姓真正关心的,同时在关注国家政策,方针、动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新闻资源,向受众提供有个性的、特色的、鲜活的新闻。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服务性报道是引起受众共鸣的有效途径。农民群众是弱势群体,我们的新闻报道能为他们做好舆论支持,是我们新闻传播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前不久,余东镇富民村村民梁聪种植了80多亩的松花菜,因种子问题出现早蕾而失收。得知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去作了《80多亩松花菜失收,疑是种子质量问题》报道。稿件播出后引起了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立即派专家前往查勘,记者全程跟踪报道。在舆论的监督下,后经协商,种子经销户作出了70000多元的赔偿,使种植户减少了损失。

坚持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报道是赢得受众的前题。海门是国内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许多农民朋友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多熟多制、间套种的方式,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就涉及到一个茬口布局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高效茬口介绍给农民朋友呢?去年秋播前,笔者走访了多位农业专家,因考虑拍不到实镜,最终采用幻灯片的形式来介绍高效茬口,20多个高效茬口在动画的配合下,清晰明了,使受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播出后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农业部门还将它制作成碟片,分发到各村作为农民培训教材播放,相关农业专家还以这个片子为蓝本,编著了《高效设施农业茬口安排技术》,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坚持用群众语言作报道是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许多民谚俗语,自然随意,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大有听而不忘之功。因此,在报道中注意采用这些别具一格的群众语言,可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激起受众心灵的回响,从而使报道语言更通俗、更平实、更鲜活。比如春季提醒大家注意恶狗伤人的“菜花黄,恶狗赛似狼”;提醒农民朋友及早备耕的“过了年,忙种田”;大暑前后提醒农家加强田间作物培管的“梅后不下田,难有丰收年”;秋分时节提醒水产养殖户注意的“秋分一到温度降,池塘投饵要减量”等等。

采用民谚俗语做报道,最初是受我岳母一句话的启发。有一年春,我带妻儿去岳父家,当时岳母正在棉田里除草。岳母告诉我们:今天乡农技员开广播会说“清明难得明,谷雨难得雨”,今年清明是个大晴天,预示今年收成不错的。所以我岳母当时要加紧培管好棉花,结果真的有了一个好收成。

总之,新闻报道的传播对象是受众,要让受众喜欢你的报道,记住你的报道,传播你的报道,主要还是建立在让受众接受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新闻的“魅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贴近受众。尽管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者采集的,但报道过程的真正完成却必须通过由传达到传通的过程,才算达到效果。报道出去了,传播的任务却没有完。这些报道是否为受众者接受了呢?是不是达到了它预期的效果呢?这些都不应该是“不得而知”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新闻传播者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