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美国城市群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与效益评价

  • 投稿令狐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60次
  • 评分4
  • 42
  • 0

文/曹邦宇 朱海宁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地区差异指数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美国纽约大都市圈各地区之间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不同产业结构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城市群各地区经济增长较大程度地取决于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也集中体现在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差异上。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了有利于我国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点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市群;产业结构;地区差异指数;偏离-份额分析法。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11JZD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群演进的互动机制研究”(11BJL063)。

【作者简介】曹邦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第三产业经济学、服务管理;朱海宁,香港岭南大学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银行与金融。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一轮城镇化的开启及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城市与小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若干新兴的城市群应运而生。城市群内部各地区基于自身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及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优化了产业布局,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然而,我国城市群的发展与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城市群内部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导致了发展过程中的重复投入与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日益严重,阻碍了城市群整体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明确差异的来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水平相较发达国家而言明显偏低,在此现状之下,借鉴“他山之石”将是一个可取的尝试。

本文以美国纽约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计算地区差异指数度量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总体差异。其次,利用行业优势分析图与行业偏离分析图分析上述地区之间产业基础、发展优势、增长性、竞争力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再次,利用结构效果指数与竞争效果指数等指标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炼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有益的经验启示。

二、数据与方法说明

(一) 数据说明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参照美国人口普查局标准大都市区的划分方法,确定了10个标准大都市区作为纽约大都市圈的主要地区,并将它们分为两个部分: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其中,中心区域包括纽约(代表“纽约-新泽西北-长岛大都市统计区”,下同)、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外围区域包括布里奇波特、纽黑文、哈特福德、伍斯特、曼切斯特。本文所使用的GDP、增加值等数据均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官方网站,并以2005年价格为基数进行了调整。

(二) 研究方法

1.地区差异指数。地区差异指数是由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1991) 在其著作《地理和贸易》中最早提出,根据克鲁格曼的定义,该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1 中, Ski 表示i 地区k 行业增加值( Eki )占该地区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 Skj表示j地区k行业增加值( Ekj) 占该地区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该指数取值范围在0~2之间,数值越大则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

2.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常用工具,该方法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相继提出。周起业、刘再兴(1989) 将该方法引入国内,随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利用该方法分析区域的产业结构并进行了改进与拓展。近几年,偏离-份额分析法也逐渐被用来分析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与竞争力。

本文所采用的是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原始计量模型:假设城市群各产业在[0,t]内发展变化,B0、Bt 分别表示城市群期初、期末的经济总量(用GDP 表示),bi0、bit 分别表示城市群内i 地区在期初、期末的经济总量;Bj0、Bjt分别表示城市群j 产业在期初、期末的经济总量,bij0、bijt 分别表示城市群内i地区j产业在期初、期末的经济规模。

Nij为份额分量,它表示i地区j产业的经济规模以城市群的平均增长率所能达到的增加值;Pij为结构偏离分量,它表示i地区j产业由于产业结构(比重) 与城市群的平均标准不一致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偏离其预期水平的部分;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它表示i地区j产业由于其竞争力与其他地区不同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偏离预期水平的部分;这里构造一个指标:总偏离份额=Pij+Dij,它是由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共同作用引起的偏离预期水平的部分。

下面,再构造一组指标对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它们分别是地区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指数W与竞争效果指数U,计算公式如下:

L大于1,表示所选地区的增长率总体快于城市群的增长率,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结构效果指数W大于1,表明所选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增长性行业在整个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 大于1,表明所选地区有多个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产业竞争力较强。

三、差异分析与效益评价

(一) 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本文根据纽约大都市圈内各区域服务业中各行业2011年的增加值计算了区域间的地区差异指数Kij,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分析得知,整体上看,纽约大都市圈内各地区的地区差异指数普遍不高,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并不大。在纽约大都市圈的中心区域,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异,而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则表现出差异性,外围区域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相对较大,下面具体分析。

本文以纽约大都市圈各地区2001 年(期初)与2011年(期末) 的数据计算了服务业中各行业的份额偏离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与竞争力偏离分量D。为更加直观地考察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本文引入崔功豪等(1999) 提出的行业优势分析图与行业偏离分量图,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了整理。下面以纽约为例,对上述分析方法加以说明。

以总偏离份额P+D为横轴、份额分量N为纵轴构建坐标系统,同时将4 个象限等分为8 个扇面(S1、S2……S8),如图1 所示。S1 与S2——较好行业,既具备优势又属于增长部门;S3——虽具备优势但出现了衰退;S4——虽属于增长部门但已不具备优势;S5——已不具备优势且增长性不强; S6—— 出现衰退且优势微弱; S7 与S8——最差行业,既无优势又出现了衰退。

以竞争力偏离分量D为横轴、结构偏离分量P为纵轴构建坐标系统,同样将4个象限等分为8个扇面(S1、S2……S8), 如图2 所示。S1 与S2——较好行业,基础好且竞争力强;S3——虽有竞争力但基础较差;S4——基础较好,但缺乏竞争力;S5——竞争力较差且基础薄弱; S6——基础较差且竞争力较差;S7与S8——最差行业,缺乏竞争力且基础较差。

利用上述方法,偏离-份额的相关计算结果可整理为表2(行业优势分析表) 与表3(行业偏离分量表),本文据此对纽约大都市圈内各主要地区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行分析。

1.中心区域各地区之间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差异。由地区差异指数分析得知,在纽约大都市圈5个中心地区中,华盛顿、纽约与费城的服务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优势与增长性上的差异,由表2分析得知,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在华盛顿地区属于增长性很好且具备一定发展优势的产业,而在纽约、费城却缺乏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基础与竞争力上的差异,由表3分析知,华盛顿的科技服务业、政府服务业兼具产业基础与竞争力;房地产与租赁业、金融保险业虽然产业基础较差,但竞争力很强。与华盛顿相反,纽约的科技服务业、政府服务业的产业基础较差且缺乏竞争力;房地产与租赁业、金融保险业虽然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毫无竞争力。费城的科技服务业、政府服务业产业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这与华盛顿的情况截然相反。

2.外围区域各地区之间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在纽约大都市圈的5个外围地区,布里奇波特与纽黑文、伍斯特的服务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下面同样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由表2分析得知,房地产租赁业在布里奇波特属于较好的行业,兼具发展优势与增长性,而在纽黑文、伍斯特却属于较差行业,增长性很差且缺乏发展优势。结合表3分析得知,金融保险业在布里奇波特属于较好行业,产业基础较好且富有竞争力,而在纽黑文、伍斯特则属于较差行业,缺乏产业基础。

3.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根据地区差异指数,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性较大:巴尔的摩与布里奇波特、哈特福德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华盛顿与布里奇波特、纽黑文、哈特福德、伍斯特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表2, 科技服务业、政府服务业在巴尔的摩属于较好的行业,都兼具优势与增长性,而在布里奇波特都属于较差的行业。此外,布里奇波特的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与租赁业与华盛顿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纽黑文的产业结构与华盛顿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除了健康与社会救助业外,其他行业均不如华盛顿。在产业基础与竞争力方面,政府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救助业在巴尔的摩表现出了较高的竞争力,同时产业基础较好,但在布里奇波特却属于最差的行业,既无产业基础也无竞争力。哈特福德的情况与华盛顿正好相反:金融保险业较好、竞争力很强,但科技服务业最差。纽黑文的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都属于最差的行业,这与华盛顿相反。

(二) 产业结构的效益评价

在对纽约大都市圈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本文利用纽约大都市圈2001年、2011年相关经济数据计算了圈内各地区的相对增长率指数(L)、结构效果指数(W) 与竞争效果指数(U),用以评价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益,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1.增长性。由表4 得知,在纽约大都市圈10个地区中,费城、华盛顿、纽黑文与曼切斯特的相对增长率指数均大于1,表明这4 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城市群的平均水平,发展较快。其余地区的相对增长率指数略小于1,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2.结构效益。纽约的结构效果指数略大于1,而波士顿、华盛顿、纽黑文与曼切斯特的结构效果指数均等于1,其余5 个地区的结构效果指数略小于1,但都趋近于1。各地区结构效果指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仅0.03,这表明,纽约大都市圈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益没有明显差别。但相对而言,纽约的增长性行业在整个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对地区增长的贡献较大。其余地区的增长性行业在整个产业中处于非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仍需要继续调整。

3.竞争力。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纽黑文、哈特福德、曼切斯特的竞争效果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这6个地区有多个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产业竞争力较强,相对于城市群的其他地区,这些地区的地位在上升。

总体来看,3个指数都大于或等于1的地区有华盛顿、纽黑文与曼切斯特,这3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产业结构较好,同时区域竞争力也较强。3 个指数都小于1 的地区有布里奇波特与伍斯特,这两个地区的增长速度略慢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略显不合理,区域竞争力也相对较弱。纽约大都市圈内部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一致。

四、结论与启示

(一)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地区经济增长的大小

在纽约大都市圈,各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平均值高达73.4%,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本文通过份额偏离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与竞争力偏离分量D对经济增长量进行分解发现,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房地产与租赁等生产服务业的各偏离分量的绝对值都非常大,远大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是生产服务业的主要行业,它们的偏离程度对经济增长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某些行业的增加值很高,对GDP的贡献较大,但如果这类行业的某偏离分量为负,则会一定程度抵消该产业的其他优势,从长远来看,它们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二) 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集中体现在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差异上

通过对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的地区进行具体分析得知,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房地产与租赁、政府服务等生产服务业上,这些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通常有很大差异,甚至完全不同。然而,虽然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益总体来说并无太大差异,这是因为城市群各地区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各产业可以通过这样的经济联系实现地区间的分工,从而形成一条贯穿城市群内部各地区的投入产出链,该链条上各个产业节点都以合理的方式在各地区布局,进而形成了城市群的产业格局。在这样相对稳定的产业格局下,各地区发展什么产业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要求所决定的。因此,虽然地区间的某个或某几个产业在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各自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从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益并没有呈现出较大差异。

(三) 启示

1.着力培育生产服务业的产业基础,提高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竞争力,将是发展城市群经济的有效途径与关键环节。在发展这些产业时,不仅要关注其增加值的大小,更要关注产业的增长性与竞争力,通过结构调整保证这些产业的各个方面都呈良性发展。

2.对于城市群内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应该完全以中心城市或优势地区的产业结构为模板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应该着眼整体,综合分析各地区在城市群内所处的分工节点,设法让地区的产业结构与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功能定位相匹配,以保证各地区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一套符合城市群整体发展需求的产业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美] 保罗·克鲁格曼. 张兆杰译.地理和贸易[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 区域分析与规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杨向阳,陈超. 江苏服务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兼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4):415-420.

[4] 张昌勇.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 152-155.

[5] 吴继英,赵喜仓. 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 统计研究,2009,26(4): 73-79.

[6] 程玉鸿,许学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J]. 经济地理,2007,27(3): 418-422.

[7] 陈群元,宋玉祥.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28(2): 66-70.

(责任编辑:耿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