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润
摘要:“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是推进不同层次间的省区协作发展的一次尝试.“泛珠三角”地区,地域之间客观存在着自然资源和发展阶段的各种差异,探索不同层次的省区经济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用分层次管理对“泛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进行层次识别和划分,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地区给予相应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优化各地区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总体经济的最优发展.本文先是对“泛珠三角”和分层次管理的内涵做统一的叙述,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在确定确实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次管理在“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具体的应用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泛珠三角”;分层次管理;经济差异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85-03
泛珠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但是经济梯度落差较大,对泛珠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少学者认为泛珠区域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经济合作的最大效益.通过对以往研究的调查发现,大多是对某省区的研究比较,而对整个泛珠范围内所有省市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分层次研究的更是少之甚少.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政府需要给予相应不同的政策,与地区特点进行配套,如此才能有效适应当地的发展现状,使各地区的经济可以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1 “泛珠三角”的内涵
大珠三角指的是广东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计约18万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的逐步扩散,大珠三角区域限制性太强,所以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概念,包括广东、福建、江西等九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面积提升到200万万平方公里,2014年生产总值46418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一构想的提出,其目标是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潮流,尽快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泛珠区域作为一个区域市场,主要是在公平开放的环境下,利用各省市之间的密切合作及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品牌,通过提升泛珠区域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来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为了能够清晰地展示小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区别,下表(表1)介绍了三个区域的一些情况.通过层次性合作,实现区域的更好更快发展.
泛珠区域合作的形成,弥补了各个层次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上的不足,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客观上形成了各有优势的不同发展层次.从个体层次上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层次最高,广东、福建次之,其他各省层次较低.但由于香港和澳门的特殊性,在收集资料上产生了一定困难,所以本次的研究只针对国内的九个省.
2 泛珠三角经济发展差异现状分析
2.1 各省区经济水平发展比较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同的,通过人口与经济指标的比较,来客观反映区间的经济差异.从泛珠区域内的9个省来看,2013年广东省的生产总值(GDP)达到了全国的11.7%,占泛珠诸省总GDP的34%,所以在经济发展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其次是福建和四川,两省占泛珠诸省总GDP的27.7%.从9个省的人均GDP来看,其中广东和福建两个省最高,与其他7个省的人均GDP值具有明显的层次.如贵州仅为广东的21.39%,仅仅是广东的五分之一.从经济指标上看,泛珠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十分大,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2.2 泛珠三角9省区经济发展指标对比分析
由于每个省的产业结构以及资源配置都有所不同,而这些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本节着重分析一下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指标,以进一步分析9省区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先进的经济结构与高效的资源配置可以对经济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对9省区三次产业比重进行调查,可显示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具体状况.海南省是一个典型的过度依赖农业经济的省区,从表3来看,各个省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高,说明海南省农业所占比重较高,正处于农业向工业过渡的阶段.其经济发展走向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少,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增大.广东省是9省层次最高的,其产业结构与其他省区有明显的不同.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为10%,也就是说农业经济几乎完全退化;第二产业比重高于50%,这个数据是海南省的2倍之多,说明广东省是一个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省,开始了由轻型加工向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其核心区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工厂.从表3可以看出,除广东省外,其他各省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当,为20%左右;除海南的第二产业比重较低之外,其他省的比重差异较小;所有省的第三产业必中差异都不是很大,其中云南与广东相差14%左右.
通过多次实践的经验表明,一个城市如果提高了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会给城市周边带来驱动效应,从而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点.例如我国的广州通过几十年的跨越式经济发展,形成了优势的教育、科技力量,对当地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其经济仍周边蔓延,先是小珠三角,再是大珠三角,再后来是泛珠三角,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以非农业人口、城区面积等指标来衡量一座城市,从表4可看出,广东省在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额、城市面积以及非农业人口等四方面,都是最高的.在对外开放水平上,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额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表4来看,贵州、云南的对外开放水平十分低.就拿外商投资额来说,贵州(4521万美元)、云南(8384万美元),别说与广东相比了,就是与海南(42125万美元),也着实差距不小.
通过对泛珠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指标的进一步研究,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目前,大多学者研究方向集中在经济差异上,并且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原因和解决建议.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主题上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不损害发达地区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搞好区域间的资源协调,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内的落后地区的经济,对泛珠三角进行差异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的认识分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分层次发展的方向.
3 分层次管理在“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3.1 增强泛珠三角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分层次发展的意识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状况是什么样子的.当国人觉醒以后,迅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祖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曾经一清二白的中国迅速崛起,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以往任何国家都没有的,之所以中国发展如此迅速,就是找对了发展的路子.经济分层次发展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中还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参与.首先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任何一种思路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如果重视程度较高,它的发展速度相应的会很快,反之则寸步难行.探索泛珠经济优化发展的路子,首先要增强地方政府的分层次管理、分层次发展的意识,然后才能带领各个省区探索适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3.2 从实际情况出发,去探索导致差异存在的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先发展沿海经济,再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散.相对来讲,作为沿海省区,广东、福建、海南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出现明显的经济差异是很正常的.鉴于这种不平衡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各省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科学合理的界定各个省区处于哪一个层次,经济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省区,分析这个省为什么会处于这个层次,从历史、地理环境、区位优势、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分析阻碍其经济增长的导向因素,并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找出主导的变量,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最大限度推进省区经济的增长.
3.3 寻求分层次发展对策
面对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区域,必然会存在一个共识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要振兴,其根本就是凭借自身优势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泛珠合作并不要求同速发展,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配生产要素和投入要素,得到各省区均优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和不同水平的产业就会产生层次上的不同,这种所谓的不同就是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层次性,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出,泛珠区域的层次性非常明显,互补性强.加强泛珠合作,就要将各省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有层次的分析,对资源、生产要素、技术力量等进行优化,利用广东、福建等发达省区去带动海南、贵州等不发达的省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按层次划分,可将广西、四川、福建和湖南四省作为第一层,这四个省区的资源基础较高,可以将物质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还可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在第二个层次中,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层次是最高的,技术力量雄厚,自主创新第一,应当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在泛珠区域内当好排头兵、领头羊.云南、江西和海南同样有较高的技术贡献率,可以在继续保持技术进步的前提高,加快劳动者素质的升级,以人才力量巩固技术,进而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步伐.目前,这些地区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所以还应当加大劳动力的投入,适应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总之,对泛珠区域经济系统的研究是一次新的尝试,但在深度与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如对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较少.产业合作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区域内经济,但产业发展要靠什么发展,必须进行详细的研究.如在江西和湖南主要是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主;而广东和福建则是主要以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结构,可见这些省区不在一个产业层次.如果能够深入探讨产业与区域的最优结合,其成果将更有针对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数据、变量选择等原因,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有误差,所以分层次划分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欠发达省区存在资金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无论任何研究,都应该建立在符合现实的基础上,只有建立符合现实的分层次经济,才能制定符合泛珠区域发展的科学路径.因此,在今后还要对“泛珠三角”作更深层次的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傅国华.分层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汤正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举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李英勤.区域合作与分工 泛珠三角、南贵昆区域合作与贵州经济起飞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4〕张洁梅.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J].惠州学院学报,2012(05).
〔5〕曹明园,尤宏兵.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3(01).
〔6〕黄晓治,曹鑫.泛珠三角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合作绩效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