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的问题及对策

  • 投稿Ener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20次
  • 评分4
  • 26
  • 0

张 群

摘 要: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存在的问题有:目标设置不系统,缺乏有效指导;训练形式呆板无趣;评价方法低效。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问题的对策是:设置循序渐进的目标,向学生讲明短时口语训练的作用和要求;丰富内容和题材,创设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 短时口语训练 问题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语文学科具有工具属性,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正视与重视。2001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并在四个学段的目标中分别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口语交际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做了如下表述:“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2]有计划地、高效率地开展口语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有很多语文教师采用课前口语训练的方式,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改进。

一、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不系统,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学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语文教师仍然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于是利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形式性地到讲台上演讲。此种方式确实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但是这样的训练缺乏长期的规划,目标性层次性不强,显得过于零散。此外,教师在课前口语训练中往往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无据可依,无法可循,训练效果自然不容乐观。

(二)训练形式呆板无趣

在语文课前口语训练中,教师最喜欢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外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准备演讲材料,然后按照学号顺序依次到台上演讲,学生演讲完之后,教师给予简短的评价,然后就开始上课。短期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可能还能接受,但如果长时间地采用这种固定模式,就显得过于呆板,缺乏新意,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削弱,预期的训练目标就难以有效地达成。

(三)评价方法低效

在语文课前几分钟的口语训练中,评价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为了不影响正常的上课进度,一般都是自己用一两句话简短地点评一下。而这些点评大都以鼓励为主,往往缺乏恰如其分的改进建议,不能让学生有实质性的收获。有些教师除了自己点评之外,也让其他学生对上台表述的学生进行点评。但是学生们在平时相处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或看法,有些学生因为不够成熟,会将平时对某同学的主观看法带入到训练的评价之中,这样必然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问题的对策

(一)设置循序渐进的目标,向学生讲明短时口语训练的作用和要求

1.设置循序渐进的目标

语文课短时高效的口语交际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在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这本书中,他明确指出教育目标的分类应当有自己的层次与系统,应当按从简单目标到复杂目标的顺序来进行。“教学的艺术在于: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为必须分别按某种顺序达到的组成部分。教授任何一种事物,便是在向着终极目标前进时,一面记住所要达到的最终模型,一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3]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学生的年龄层次,我们可以设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阶段训练目标,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让学生首先敢于上台说,然后能喜欢上台说,最终能说得好。阶段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训练目标,也可以具体到每一节课,这样就能让学生找准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策划和准备。通过合理设置的口语训练目标,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梯度、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2.向学生讲明短时口语训练的作用和要求

相比于阅读和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明,开展短时高效的口语训练活动,是为了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应变能力、独立表达的胆魄,特别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提升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等等。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训练的必要性和益处,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训练活动中去。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减少口语训练中出现的混乱局面,以更好地达成训练目标,在开始训练之前,教师应当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讲授一些与口语交际相关的知识,包括:选择口语训练题材和内容的方法、撰写口语训练稿的规范、表达和倾听的技巧、评价的方法等。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训练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让学生有据可依,有法可循,从而保证训练的质量。

(二)丰富内容和题材,创设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

1.丰富内容和题材

一方面,从教材中挖掘口语训练的内容和题材。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选取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作品,一般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蕴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我们只要认真钻研课文,就能挖掘到许多有用的训练材料,为学生提供训练的凭借。此外,许多新课程教科书专门设计了口语交际的专题,为我们课前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极好的范例。另一方面,从生活中挖掘口语训练的内容和题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口语交际的重要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课前短时口语训练提供了源头活水。因此,教师不仅要勤于捕捉社会热点,尽力搜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话题,还应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处处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积累和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前短暂的口语训练中,就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真情实感。

2.创设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上课进度,语文课前口语训练时间不宜太长,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创设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课前口语训练一般可以采用三种基本的形式:复述式、评价式、演讲式。复述式口语训练就是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重组,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例如:复述成语典故、简述传说故事、介绍名著名篇、一周新闻发布等等。评价式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评说,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例如:欣赏诗歌和音乐、推荐美文和电影、评论时事热点等等。演讲式就是学生根据老师既定的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准备演讲稿,并按照演讲的要求在课堂上脱稿表述出来。复述式口语训练相对简单,适用于训练的初步阶段。评价式口语训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要尽量体现个性和深度,难度加大,应当放在复述式之后,让学生有一个过度和适应的过程。演讲式难度较大,要求学生不仅要切合题意、文体规范、语言顺畅,而且要注重演讲时的仪表和体态,看看是否自然大方,是否能强化表达的效果。在语文课短暂的几分钟内,如果能有层次地坚持按照这三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口语训练,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为了避免形式的单调和呆板,教师应该在不影响训练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训练方式,如编演课本剧、相声表演等等。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训练方式提建议,然后酌情采纳。

(三)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

1.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

虽然课前口语训练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及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评价对口语训练非常重要,它不仅能使成功的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借鉴,还能避免失败的教训再次重演。在进行口语训练评价的时候,应当坚持全员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让表述者和倾听者都能各抒己见,客观公正地给出建议,做到客观公正。一方面,应当让上台表述的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应当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悦纳,对长处不自傲,对缺点不掩饰、不自卑。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鼓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台上表述的同学可能不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这时其他同学就应当主动地给出一些中肯的、客观的改进建议。在同学互评环节,有的学生比较主动积极,但有的学生却显得胆怯畏惧,不敢也不愿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教师不能忽略他们,应当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多参与多锻炼。

2.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

除了自评和互评之外,教师还要运用发展性评价。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应当遵循激励的原则,以鼓励肯定为主,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前短时口语训练活动的热情,做到切实有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4]。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训练的评价还要切中要害。教师要适时地给出一些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都能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于漪老师曾说:“学生上语文课获得了新的知识,听、读、说、写与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产生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欲望。因此,语文课让学生有所‘得’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离开这一点,调动积极性就成为空中楼阁。”[5]

(本文是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LX_0593。)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3]田慧生,李如密:《现代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5]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张群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