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215008) 尤丽洁
[摘 要]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去调整、优化教学流程,面对“生成”能够随机应变,并能够抓住亮点、巧妙运用,发挥“生成”的最大效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成 运用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90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了无限生机,课堂是开放的,也是生成的,作为教师需要辨证、理性地对待生成性资源,让学生体验智力角逐的乐趣,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调整预设,注重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去调整、优化教学流程。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对折圆形纸片,再打开观察,接着提问:“通过对折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纸的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教师顺势揭示圆心的定义。此时,有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还有其他的发现!圆是一个对称的图形!”这个学生一说完,其他学生也纷纷议论起来。此时教师微笑着问:“你们都认为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又是怎样判断的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教师没有敷衍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随机而变,捕捉意外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出现意外时教师要能随机应变,以合理的手段处理突发而至的生成。如 “画直线”的教学片断。
师:要画好直线,你觉得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生1:尺子!(这是教师期待的答案)
生2:也可以用文具盒或者毛笔来画。
师(愣了一下,然后微笑):能否说说理由呢?
生2:因为它们是直直的,所以能用来画直线。
生3:我觉得生活中只要是直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直线。
师:对呀,借助所有笔直的物体,都能用来画直线。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直线的本质,给予学生知识延伸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纠“错”,巧妙运用生成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将错误转化为新的课堂生成资源,让它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让学生用纸折出1/2,并用彩笔涂上颜色表示出来,然后贴在黑板上。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4份。全班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特意把这个作品放在最后交流。
生1:这个涂色部分不是1/2,是这个图形的1/4。
师:那这样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你们觉得他的折法怎样?
生2:折法不对。
师:那1/4、2/4、3/4、4/4,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是不是因为这个同学的折纸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简单地用“对”与“错”对其进行评判,而是借用了这一生成性资源推进教学进程,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抓住亮点,演绎精彩生成
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每一个闪光点,创造出教学良机,从而使课堂精彩纷呈。
如应用题:“两种书原来各有120本,《动物王国》还剩1/4,《地球故事》还剩2/5,哪种书卖得多?”
生1:我先求两种书各卖了几分之几,《动物王国》卖了3/4,《地球故事》卖了3/5,3/4﹥3/5,因此是《动物王国》卖得多。
生2:我还有别的方法。
师:你能具体说下想法吗?
生2:我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解答的。《动物王国》120本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30本,卖出3份,就是卖了90本,《地球故事》120本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24本,卖出3份,就是卖了72本,不难发现是《动物王国》卖得多。
面对生成的稍纵即逝的“亮点”,教师没有任之流失,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辩,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 “生成”是“教育机智”的浓缩,“生成”更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法宝。教师要抓住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巧妙引导,从而让课堂更加优质、高效。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