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锤炼语言,为教学助力

  • 投稿Kenn
  • 更新时间2017-07-21
  • 阅读量677次
  • 评分4
  • 89
  • 0
[摘 要]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是语言的艺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使数学教学语言合乎逻辑地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激起质疑、展开探究,通过锤炼语言来为教学助力,实现学生在理解性学习中习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语言;趣味;教学理解;点化;材料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73-02

数学教学语言包括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一方面,生活语言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通俗、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借助生活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教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另一方面,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它总是“以最少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最复杂的形式关系”,可谓言简意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锤炼好数学教学语言,将通俗的生活语言和抽象的数学语言进行灵活转化,使数学语言“通俗化”,生活语言“数学化”。

一、用形象的语言揭示算法,增添学习趣味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特级教师吴正宪设计了“两位数乘11的乘法”的活化训练。吴老师先通过一组题目引导学生得出“两位数乘11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被乘数首尾数字不变,在中间插入被乘数首尾数字的和,就是所求的积”。教师一般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学,而吴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对该结论作进一步提炼,直至得到“两头一拉,中间一加”的结论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达到了“沸点”。“两头一拉,中间一加”的结论精准概括了计算“两位数乘11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提炼,巧妙地融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于一体,不仅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算法,让学生既好算又好记,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计算的乐趣,使学生体验到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的学习同样可以其乐无穷。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把握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本身,帮助学生合理地概括出精炼通俗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数学结论,这样不仅可帮助学生由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向形成基本技能方面作进一步的提升,还能极大地增添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二、用通俗的语言点透知识点,助力教学理解

没有理解,就没有数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更不是简单的模仿。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关键点上放慢节奏,用最形象、最生动,甚至是最通俗的语言,直观地将内涵揭示出来,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中“总量变化”的“相差关系”时,在出示例题后,大多数教师会先让学生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假设6个全是小盒,结果会怎样?接着,教师结合实物图讲解:“假设6个都是小盒,就要把1个大盒替换成小盒,球的总数就少8个。”然后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得出“全部小盒,总量变小”的结论。这样教学,学生一旦脱离了实物图,就无法掌握总量的变化情况。为此,教师可以在演示实物图后,融入更为通俗的语言:“用1个小盒替换1个大盒,因为1个小盒比1个大盒少装8个球,盒子小了,装得少了,所以‘总量变小’,球的总数就少8个。”让学生明白总量变小的实质是“盒子小了,装得少了”。这样的交流尽管看起来仅仅是多了几个字,却为学生很好地创设出了“现场情景”,即使脱离了实物图的演示,也能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极好的参照,使知识的深入有了依托,使学生的理解有了具体的形象支撑,使“总量变小”有理有据。利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较为抽象的概念,正是教师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中后期的惯常做法,一些教师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关系时经常采用“胖子”与“瘦子”的比喻,也是这个道理。

关键之处需要点化。“盒子小了,装得少了”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深奥的事理形象化,由表及里,有因有果,体现了教学语言严密的逻辑性,使学生克服了理解上的偏差,真正起到点化的效果。

三、用材料性语言突破本质,深化数学教学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来缩短数学学科与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距离是教师常用的手段。为此,教师就要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或图形等材料性语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就巧妙地采用了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找角画角(这里指把找到的角画出来)”的方法。华老师紧扣角具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基本特征,先抛出一个最为本质的问题:“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通过展示一个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90度角,引导全体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中心和0刻度线等相关知识。然后继续组织学生在“纸量角器”上找60度、1度和156度的角,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量角器上能找到大大小小若干个角”,从而巧妙地认识了量角器,让学生真正领悟了“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的操作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若仅凭实物量角器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在实物量角器上无法“画角”。华老师基于学生原有认知,选择“纸量角器”这一材料设计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学生对角的特征和量角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知道并明了“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的操作方法以后,再去组织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画角,这样教学就驾轻就熟了。听了这节课,一位教师写了这样的感受:“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为学生提供的现实材料(即学具)是纸量角器,学生用‘真量角器’在纸量角器上画角,是一种直接的、巧妙的想法,简单、直观,易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另一位教师则写了这样的感受:“用量角器量角的常规教学方法是‘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对应的刻度。’‘二合一看’的要诀,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但对刚刚接触量角器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并记住这段话却不容易。华老师引导学生从量角器上‘找角’切入问题,又通过组织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角’的方式深入问题本质,最后才教学生用量角器进行‘量角’‘画角’,打破了常规的教法。华老师‘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的操作方法,抓住了量角器量角的本质,可谓一语破的,为学生量角操作提供了极其明确的表象支持,从而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理应把语言的锤炼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以此来为教学助力,为学生的数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