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一”的虚幻与尴尬

  • 投稿第一论文网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47次
  • 评分4
  • 65
  • 0

毕 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2014年中国GDP可能超过美国,经济体量跃居全球第一。紧紧追赶着世行的信息脚步,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亢奋发出了“美国世纪终结,太平洋世纪来临”的震耳和声。然而,面对着如此乐观的宏篇大论,不仅中国政府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热情与首肯,普通百姓也未能显露出任何的狂热与兴奋。看着掉落到面前的“世界第一”大饼,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理智与清醒、沉着与淡定。

老调新弹

从五年前超过德国成为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到四年前超过日本成为GDP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两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到去年破纪录地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经济在最新几年中似乎从来不缺乏精彩的故事。借着这一炒得发烫的宽大背景,处在国际经济与金融界中心位置的世界银行也毫不吝啬地为中国添色加彩,并在名为《2011国际比较项目发布汇总结果》的报告中将2014年GDP“世界第一”的桂冠戴了中国头上。

在世行看来,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1年已经达到美国的86.9%,比2005年的43.1%提高一倍多;而从2011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规模将增长24%,而美国仅增长7.6%。据此,中国经济规模有可能今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不仅如此,世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5年ICP评估报告中,对中国生活成本的评估高估了20%,因此,该指标在这一次的评估中被下调,世行的结论是,中国的物价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只是美国价格的54%,甚至还低于非洲的许多国家。这样结果表明,中国与美国经济规模的差距在无形中已经缩小,超过美国成为必然。

世行的判断结果不能不令人大跌眼镜,因为,假如世行报告的预测成真,无疑会作为一个划时代事件背书到世界经济历史之中。资料显示,自1872年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以来,美国在这一位置上已经呆了140多年;而且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从1700年到1823年,中国的GDP一直排名世界第一,直到后来被英国所取代。历史经常地轮回。190年后的中国将昔日被人夺去的王者位置抢了回来,怎不兴奋?

实际上,早在2009年,安格斯·麦迪森就用购买力平价法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到203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麦迪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他的多部著作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其作出的判断自然不缺乏震撼的力量。因此,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两年后发布了一个更为极端的研究报告,认为早在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就超过了美国。萨勃拉曼尼亚运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4.8万亿美元,高于美国的14.6万亿美元。

在权威学者频频发声之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借着前一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在次年的一份公开报告中大胆预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总量将在5年后超越美国, 2016年将成为“中国世纪元年”,“美国时代”已接近尾声。看得出,无论是与麦迪森的统计结果相比,还是与IMF的预测结论相应,如今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判断都显著提前。

难以采信

对于全球各国GDP的统计,包括世界银行和IMF在内的国际经济组织目前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汇率法,一种是购买力平价法,而无论是哪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最终都要将各国以本币表示的GDP转换成美元。自然,在GDP的计价方面,作为国际货币的英镑和欧元只能扼腕叹息。

汇率法是将各国不同货币单位计量的经济总量折算成美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由于简单直观,折算方便,汇率法被全球所公认。如中国2012年的GDP最终核实数为568845亿元人民币,世界银行用汇率法计算约为9.18万亿美元。两个数字,一目了然。但是,汇率只反映了国际贸易中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比例关系,并未考虑各国价格水平差异,同时汇率还容易受到利率和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汇率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动时,会导致国家间的比较出现混乱。正是如此,国际统计学界推出了购买力平价法。

所谓购买力平价,是对比国商品价格与基准国同种商品的价格比率,也就是基准国单位通货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对比国购买时需要该国通货的数额,如在美国买一个汉堡需用一美元,在中国买需用5元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就是5。由于各国的GDP都是建立在以价格计算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可以将对比国的GDP转换成以某一基准货币(如美元)表示的GDP。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的主要比较结果为:2011年购买力平价为3.506,也就是说1美元与3.50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据此计算,2011年我国GDP为13.5万亿美元,全球GDP总量为90.6万亿美元;我国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14.9%,相当于美国的87%,居世界第二位。

单从技术上讲,购买力平价法是目前国际统计学界衡量国家经济规模的最佳方法之一,这不仅仅是PPP能够克服汇率波动的致命缺陷,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不同国家商品与服务的真实成本。但是,使用购买力平价法的前提是有关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似、劳动生产率和贸易条件相同,而这一点,PPP只能望洋兴叹。重要的是,购买力平价法也有自己的软肋,如比较时所选商品与服务缺乏代表性、价格资料的收集和处理过于灵活、可能高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购买力等等。以巨无霸汉堡为例,2008年3月,用12.5元就可以在中国的麦当劳里买到一个巨无霸汉堡包,约合1.78美元,而同时在美国的麦当劳,要买一个相同的巨无霸汉堡包要4美元左右。就这一食品而言,人民币被低估2.22美元左右,也即56%左右。仅从数字来看,这一比较结果显然十分荒谬。

事实上,世界银行也承认,购买力平价法是统计学上的估计,像所有的统计数据一样,都会受到抽样误差、测量误差和分级误差的影响;而且,由于用于收集数据和计算购买力平价法的过程的复杂性,不可能直接估计出其误差幅度。不仅如此,世界银行提醒,购买力平价法更适用于相似经济体间的比较,不太适用于对差异较大的经济体间的比较;同时,购买力平价只反映各经济体的总体价格水平,而不反映经济体内部的价格水平差异。

的确,一个大众所熟知的事实是,在衡量不同国家经济规模对比时,使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天壤之别。如使用汇率计算,2011年全球GDP为70.3万亿美元,而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世界GDP总量达到90.647万亿美元;用汇率法计算,当年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全球GDP总量中的占比仅为32%,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该比例上升到48%;用汇率法计算,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46,中国GDP仅为7.3万亿美元,只有美国经济总量的43%,同时占世界的比重仅为10.4%。由此不难发现,如同汇率法一样,购买力平价法也无法真实反映一国的经济规模,其最终统计结果就不能信以为真。

昨日代价

36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加速赶超,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GDP画出了一段令世界所有国家望其项背的劲升曲线。普通民众为自己能够创造出举世增长奇迹而欢呼雀跃,自上而下的决策者为手中日渐变大的GDP魔方而心花怒放。不错,正是有了GDP的增长,我们才有了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才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才有了傲视全球的高速铁路,才有了星罗棋布的高速公路,才有了壮大军威的民族航母,才有了国际舞台上中国话语权的日渐提升。然而,无论是国人自己,还是他国民众,都能十分清楚地了看到中国GDP一路放量之中留下来的道道沉重与辛酸的印辙。

维系国内GDP持续年高速增长的重大力量之一就是制造业的产能扩张,扩张的结果尽管使中国赢得了全球制造业产值20%的比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中国制造业依然处于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一个在国际市场卖价为10美元的芭比娃娃,我们真正能够拿到手的只有不到1美元,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承受了国外资本近乎赤裸裸的盘剥。重要的是,久而久之的扩张形成了产能过剩的沉疴顽疾,以致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比全球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目前的24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还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是,制造业的强劲扩张引致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扭曲与畸形。虽然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6.1%,但在欧美国家动辄70%以上的占比面前依然是小巫见大巫。受此影响,中国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占比还不到发达国家同样比重的一半。

依靠投资特别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是过往当局刺激GDP的政策法门,这种“凯恩斯模式”尽管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高歌猛进,但也形成了对民间资本的强大“挤出效应”,私人企业承接社会就业的力量受到压抑和削弱。更重要的在于,每一个政府投资项目都隐含着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由于可以支配的财政资源向政府部门集中,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那些掌握财力分配话语权的政府官员通过权力交易实现了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结果自然非常残酷: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模式酿就了腐败丛生的重要温床,轻松得到政府惠顾的垄断国有企业成为了贪腐的“重灾区”。

令人扼腕长叹的是,在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已成惯性的前提下,消费刺激经济的动能与价值被大大压抑,经济的内生良性增长力量十分匮乏。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拉动GDP增长45%,但到1992年下降至42%,而目前只有35%,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而且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结果的背后是,至少在过往10年中,每当中央政府试图淡化投资或者出于扭转外需不足的目的而启动刺激消费的政策时,最终所能看到的效果屡屡都是那么的孱弱与式微。

作为拉动GDP的重要引擎,出口的力量将一款又一款的“中国制造”推向了全球各国,造就了中国第一大贸易国的生猛形象。然而,在我们收获到如今“成为负担”(李克强语)的4万亿外汇储备的同时,中国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各个层面的贸易制裁,乃至连续10多年中国成为全球诸国反倾销的最主要靶心,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异常艰辛。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仅为13.03%,不仅远远低于同期世界一百大跨国公司27.36%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39.47%的水平。

显而易见,对GDP的崇拜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对投资的依赖症、出口的饥渴症以及消费的贫血症,而在这一系列病症背后的则是透支与破坏资源与环境的高危症。据中国农业部的统计报告,由于房地产投资的侵蚀和粗放型工业化的吞噬,中国耕地面积在过去12年中减少了1.25亿亩,同时据国家环保部对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至于弥散全国的雾霾,每七分钟发出一例癌症患者的报告,无不是在向一个盲目追求GDP的大国发出震耳欲聋的警报。

中国说“不”

如果是以往,诸如世界银行这类对中国“正面”的报告,中国政府会给予积极的点赞,至少会表示默许。然而,就在世行关于中国将成为GDP“世界第一”结论公布的次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面向中外媒体以“中国的主要数据不能充分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拒词展示了中国官方的姿态;紧接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齐刷刷地对世行报告进行解读性批判,如此声势在国内经济与舆论历史上十分少见。

对中国物价水平的低估,进而高估货币购买力是世界银行报告存在一个明显偏差。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平均价格各地并不一样,而世界银行的抽样很多价格指数如粮食、牛羊肉等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农村进行,而事实上这些地区的物价要低于东部和大中城市;另一方面,最近10年中,人民币对外升值但同时对内贬值,中国国内物价持续上涨,若以美元来比较人民币显然会放大后者的购买力。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国内房价在最近10年中如打鸡血般亢奋,但世行采用的建筑品价格比较的方法是“投入法”,即用建筑投入品(如钢筋、水泥)价格推算建筑成品(房屋)的价格,但这一方法显然无法反映建筑品的“市场供求”,没有将房屋商品的“溢价”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会严重低估我国建筑品的价格。当一些主要的价格指标出现低估时,得出中国平价购买力高的结论就值得商榷。

实际上,GDP掺水无论是在中国官方还是普通百姓眼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资料显示,最近十年,地方加总GDP超过国家统计局的总数据已成常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二者相差3万亿元,达19.3%;2006年相差0.8万亿元,达3.84%;2007年相差1.2万亿元,达5.1%;2008年相差2.6万亿元,达8.8%; 2013年相差2万亿元,达10.8%。究竟谁真谁假,恐怕没有任何人能说的清楚。而面对这样一个虚幻不实的GDP,世行以此为参照最后得出的结论当然就得不到中国政府的支持。

其实,作为一种统计结果,GDP所反映的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FDI(跨国直接投资)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对于资本输入国而言,跨国资本最终形成的价值都要计入本国GDP,对于资本输出国而言,跨国资本所形成的绝大部分海外投资收益都要以汇率的形成流回本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看GDP,显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资本流入国的真实财富量,相应地,在进行国际比较方面,GDP就不完全等同于一国的经济实力。既然如此,世行的结论就很难“强奸”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意。

当然,外人并不会像国人那样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为追求GDP所付出的惨重环境代价。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显示,最近10年,国内生态环境退化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都在3%以上,环境治理成本占去了年均GDP的1.6%。另据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GDP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其中2014年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治理会导致GDP增速降低0.5个百分点。同时依据“十二五”规划,未来中国用于环保的投资将达5万亿元。不过,所有这些治理环境的成本并未计入GDP之内,否则,中国GDP将会急剧缩水。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中国GDP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但同样不能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事实。观察与比较2013年世界各国GDP的排名,第一是美国,GDP总量逾16万亿美元;中国第二,总量逾9万亿美元。“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差距竟高达7万多亿,如此巨大的差距一年之内何能超越?不仅如此,按人均算,中国GDP远远棑在了世界诸国的第99位;而以人均收入而论,2013年中国人均收入6629美元,美国人均收入51248美元,前者只有后者的的十分之一,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被甩在了圣格、黑山等许多名不经传的国家之后。重要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依据中国5所大学的6份调查数据所得出的报告指出,中国的贫富差距相比30年前已经扩大了一倍,代表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上升到了惊人的0.55;同时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看着如此令人黯然神伤的清单,中国政府又怎么能够贸然领受那份GDP“世界第一”的桂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