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患难

  • 投稿毛线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43次
  • 评分4
  • 24
  • 0

熊星星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八大召开后我们党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政治路线教育活动,也是新时期新闻实践的一个重要课堂。报道各级党组织进行群教路线的实践,是新闻记者锻炼党性、提高群众观念的有效途径。

2014年,报社安排我到湖北日报恩施记者站驻站,恰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市州深入开展。我在新闻实践中,接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洗礼,受到一次次深刻教育。从“一杯水”体会对群众的感情

2014年3月8日,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等9位常委到三岔乡“照镜子”、查不足,我随同前往。三岔乡属恩施州水资源最匮乏的乡镇。老党员李光轩当场批评,“给你们泡茶的水都是从我们嘴里省下来的,”

此话一出,“辣”得在场所有人汗颜。王海涛说:“老李的话我会记一辈子,这杯水我要带回去,作为从政的一面镜子。”

这次实地调查震撼人心。我看到,有77岁老人蜗居在破旧土房里:有儿子媳妇先天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有的因家人患病,花费数万,家里一贫如洗的。“将心比心,如果我的父母或兄弟姐妹过着这样的生活,会多痛心!”不少干部看过后喃喃自语。

一路踏访,一路反思。第二天,我写了《到最穷苦的百姓身边“照镜子”——恩施州委班子三岔乡实地解民忧》一稿,刊发于湖北日报3月10日版。

此次随行采访中,“一杯水”的故事成为稿件中最经典镜头。州领导对群众的问题即行即改,让这一镜头没有一闪即逝。

现场会开过后,乡党委、乡政府连续4天加班加点,抢修一台已停用多年的水泵,从小河昼夜抽水,暂缓燃眉之急;王海涛几次悄悄带上水利专家进山查看;州、市各级政府共同制定中长期方案,推进因经费问题搁置的水源性工程,通过管网引水到集镇,6月份已从根本上解决当地饮水难题。今年,该州筹资2亿多元,建水窖91口、修水池142口和水渠93100米,目前已经解决近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迅速扎实的行动,饱含着对人民群众深深情意。

此行,我既看到了群众生活的艰苦,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又看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情怀。一名新闻记者,要时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的需求,反映人民的呼声,以新闻为手段,推动各级干部顺民意、解民忧。从“三次改水”感受对群众的责任

2014年5月,我到巴东县大支坪镇走基层,发现当地百姓也存在用水困难的问题,而镇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新一轮改水工程。深入采访一个多星期,了解到该镇的三段改水历史,对比鲜明。

2003年,全镇挖了255口水窖,想靠集雨解决百姓用水。结果,水窖蓄水法不靠谱,雨水进窖后,清水变黄水,黄水变黑水,天旱时节则没有水。

2009年,搞烟水工程,配套资金充足,仅在一个长岭岗村就挖了4口大水池和10多公里的管槽。待到工程竣工,上级验收了,却不料,4口水池,有3口承受不住水压,池底下塌了,管槽也引不进水来。从此,全镇几百口水池,“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热热闹闹的两次改水,把群众的心搞凉了。

2013年5月,镇烟草办到长岭岗村推进新一轮改水工程,群众却立刻像炸开了锅,大家是满脸不屑和尖锐质疑:“你们是搞真的还是搞假的?”

自以为是为群众办事,却遭如此“冷遇”,镇领导反思后决定,第三次改水,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

采访中,一个个踏实做事、从实际出发的故事让我感动。查勘水源,带着群众一起看;规划设计,按照群众意愿改;送水线路,由群众商定。从镇委书记、镇长到相关于部,成天泡在工地,和群众一口锅里吃饭,一把壶里喝水。

真心为民,群众的心又热腾起来。在耀英坪村开挖的110公里管槽,占了群众田地,不少农田青苗受损,却没人要一分钱补偿。管槽所经之地,主人家像过节似的,不仅出工出劳,还递烟端茶。修水池,占了农民老周家的田地,镇里提出给予一定补偿,却被一口拒绝。近70岁的老周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干部对我们实心,我们也要有良心。”

这些故事感染了我。深入采访后,我写了《三次改水,群众的心从凉变热》一稿,刊发于湖北日报6月27日版,讲述了一个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群众贴本也愿意的故事。

当年底,记者回访该镇第三次改水工程的进程,镇党委书记周和平非常开心地介绍,当年改了5个村,加上去年改造的一个村,现在全镇已有12000人享受到改水的便利。他感慨说,踏实为群众做事,就能得到群众信赖。

三次改水的故事,让我深切感悟对群众的责任。为民办事,不能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只有抱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真心实意,按群众的要求办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图形式,重外表,眼睛向上,违背群众利益,也必然地会走到脱离群众的路上去。

从“来凤之狠”领悟政府如何为群众掌权用权

2014年7月,我在来风县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为便利群众,该县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经过清理、归并、优化后保留的288项县级审批事项全部集中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通过政务服务中心,让这些审批事项在“阳光“下运行。但在推进这一改革过程中.87项被群众称为“核心权力”的审批事项,却被局长们“扣”在手中,迟迟未完成进驻。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为此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放“狠话”:不交权力,就摘“帽子”。

县委的“狠话”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我继续采访,发现来凤县委不仅说了“狠话”,还出台硬措施、用狠劲抓落实。该县成立专班,把该进驻事项、相关部门、每个事项的分管领导和进驻中心人员逐一锁定;同时坚决落实核查,让不充分授权或搞假授权的单位、搞体外循环和让群众投资者两头跑的单位无处可躲。

满怀感慨,我采写了《来凤听取民意动真碰硬整改,交出“扣”在局长手里的审批权》(刊发于湖北日报8月6日报)。8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就此作出批示说:“来凤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的‘狠话’讲得好,是讲作为、抓落实、勇担当的体现。改革创新是硬任务,不能软落实。要敢讲狠话,还要真正狠抓落实。改革创新也需要狠劲儿。在难题难点上不敢狠,就是不敢担当。‘来风之狠’,应在全省倡行。”

采写的初衷,是佩服该县主官的改革魄力和决心,希望此文能为全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提供一些借鉴。省委书记的批示,也正说明当前改革的艰难,需要多出一些来凤这样动真格的领导,做出动真格的行动。改革就是政府的权利一步一步向群众的诉求、利益靠近。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才能坐稳位子,戴稳帽子。

采写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深入基层,深人群众,和人民大众同呼吸、共患难,才能反映群众的心声,推动社会的进步,新闻也才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