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章 张可杰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电脑和数字电视也日益走进农村,走进农民的生活,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成为农民新的选择,也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消费方式。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动力,有利于加快农村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扩大农民交往空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加强新媒体语境下农村舆论引导和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在农村的逐步应用和普及,在新媒体的正面价值日益发挥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网络基础条件落后。
目前,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手机应用较为普遍,互联网接人也处于逐步普及过程中。在以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逐渐淡出的同时,新媒体对于农村大众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加之各级政府在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上的相对不足,农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严重缺乏信息高速公路、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撑平台。作为农村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基层文化站所和村级文化室也显得设施设备简陋,不能发挥文化阵地的应有作用,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信息传播媒介不均衡。
在农村,对于现代传媒的使用还不是非常普遍。农村受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形式单一,互联网还远远没有普及,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应用传统技术的电视。另外,由于通常手机相对电脑的售价、技术门槛较低,手机用户和手机网民成为互联网向农村地区、低收入、低学历、高低龄群体渗透的重要途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手机网民规模高达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在庞大的网民规模中,农村网民占比28.2%,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69万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农村网民的数量是非常可观的,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会进一步减少。所以,从信息传播媒介上,电视、手机和手机网民占优,数字电视、电脑网络偏低,呈现不均衡状态。
(三)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质量不高,主要是与生活娱乐相关的影视文化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需求,有时候甚至是一些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既定位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同时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偏少,与信息获取、个人社交、商务交易、网络娱乐等现代生活方式相关的深度网络应用还与理想预期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尤需指出的是,新媒体为大众搭建了一个参与和表达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代表权威、经典和主流的精英文化的话语权和霸主地位,催发着社会文化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凸显了大众性和草根性,成为大众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新媒体又具有个性化精神特征和互动性传播特点,它不仅仅极大地改变着传统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促使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娱乐化和符号化,在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与之相伴,由于市场化倾向,平台的便捷和受众的普泛等因素的影响,新媒体文化可能降低文化品格,消解宏大价值和意义,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丧失,社会道德失范,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削弱。
(四)文化队伍建设和管理滞后。
农村专职文化人才本身数量不足,待遇偏低等原因也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以致乡镇文化站文化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即使在岗的,有的‘还抽调去干别的紧要工作,或者由基层干部兼职,导致在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加之自身应对现代媒体技术所必备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有所欠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农村文化建设迅猛发展的要求,这些都反映出农村文化建设中体制机制制约等问题。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网络建设力度和规范管理不够,特别是农村网吧由于分布零散,监管难度大,成为危害青少年、黄色文化泛滥和不良社会行为发生的聚集地。
(五)农民自身素质偏低。
由于文化消费观念相对落后,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农民传统观念中重物质、轻精神的行为较为普遍。又因为农民学历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现代数字网络的兴趣相对不高,缺乏一些基本的应用技能。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年龄、学历、生活经历、文化圈子、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农民群体中老中青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应用程度出现较大的差异性。青年农民群体对于现代数字网络的兴趣较高,学习进步快,网络应用技能也较强,能够很快地完成从非网民向网民的身份转化,中老年农民群体则与之相反,一定程度上阻抑了新媒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新媒体语境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村公共资源和媒介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助力引领作用。按照国务院2013年8月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有序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加大光纤到户、农村宽带进入乡村、公益机构宽带接入力度。
(二)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工作信息化水平。
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网络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深化,促进农村网络技术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网络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创新。开发更多和农村生活相关联的应用,提高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兴趣,促进农村互联网的推广。可以重点做好数字电视、手机上网工作,推动手机用户向手机网民用户的转换。
(三)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力度。
要规范农村文化队伍的配备,合理提高其侍遇,不断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绩效考核,结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自我提升、普及培训等工作。强化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服务管理职能,通过他们做好农村网络数据接收和日常数据管理维护工作,尽量扫清新媒体应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各种障碍。
(四)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公共产品。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要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结合的路子,“引导人们培养高雅的审美志趣和高远的艺术品位,构建起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信仰,提升大众文化的精神境界”。为此,利用好已经建成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农村文化站点,由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建立“网络图书馆”、“网络剧场”等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统一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子图书、文化娱乐节目等格调高雅的文艺作品传输到文化站点,然后由农村文化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形式传输到群众面前,让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文化精品。探索“网络问政”新模式,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平台,促进农村干群关系的互动融合。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经济社会优势,在有条件的的地方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要注意的是,要立足农村,瞄准受众,借助新媒体这种便捷高效的平台,为农村受众提供政策形势、经济动态、科技知识等方面的信息,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开阔农民的知识视野。为此,从技术上要放低姿态,缩短距离,创新形式,加大开发贴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工具类应用力度,尽力将为农村受众提供的实用价值信息能够落到实处,产生切实效果。
(五)强化组织工作和舆论引导。
新媒体技术和文化代表当前主流文化中的新兴技术和文化,必将在文化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引导,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方向。可以出台新的实施意见和办法,将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列入乡镇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开展文化建设先进评比,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开展网络文化主题活动,不断优化农村网络文化环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开展文化建设,应该紧紧抓住能够接受和适应新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的青年群体,尤其是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年农民,他们能够给农村带来现代文化观念和信息,成为农村新文化的强力传播者和建设者。重点是发挥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在年青人中的文化影响力。同时,做好年老者接受网络文化的服务和农村青少年的引导规范工作。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监控.净化农村网络环境,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弘扬农村文化正能量。
(曾宪章: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张可杰:孝感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