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防患虚假新闻因“网”而起——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新闻源“陷阱”

  • 投稿半人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06次
  • 评分4
  • 15
  • 0

易福进

【摘要】在网络新闻源“陷阱”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从新闻产品的提供上,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如何防患虚假新闻,已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一个棘手的课题。笔者以近年来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案例为例,浅析传统媒体如何远离、应对网上虚假新闻“陷阱”,引以为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虚假新闻传统媒体网络新闻源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越走越近的背景下,从“网上”到“报上”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确实产生了不少好新闻,尤其是一些监督性的新闻题材,通过“网上曝光——媒体报道”取得了监督实效。然而,近年来,也有一些传统媒体,在借力“网上”新闻时也栽了一些跟头,一些有瑕疵、失真甚至虚假的新闻,就因“网”而起。为此,笔者以近年来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案例为例,浅析传统媒体如何远离、应对网上虚假新闻“陷阱”,并引以为鉴。

每一网络新闻源都值得印证——网上有“好料”更有“陷阱”

相信不少记者,尤其是都市报的记者,在网上“守株待兔”等新闻的现象都在增多。现实中,确实很多市民关注高的新闻是通过“网上爆料——网上热议——记者求证——新闻出炉”这样的新闻流程来产生。

在各大社区论坛、微博、微信都被称为新闻“富矿”的背景下,对于媒体来说,“记者求证”这一环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2014 年9 月19 日,海峡导报《厦门城管中队长开房150 次》报道厦门一城管中队长“不到3 年时间,有150 次开房记录”,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这则新闻源,最早出现在厦门的本地论坛上,后被国内各大论坛转载。在媒体对这则八卦帖子进行一番解读(如,相当于每周开房1到2 次,要花费多少钱,为何如此频繁开房),并通过对新闻当事人的“求证”后,一则新闻就这样出炉。

这则“网上”到“报上”的新闻,撇开一些是否有“合理质疑”等因素外,由于有了对新闻当事人的“求证”,这则新闻似乎也无可厚非,从受众者角度来说,也算是一条好新闻。

网上有如此新闻“富矿”,监控网上新闻源普遍已成为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不少都市报的记者来说,每天上网刷屏、遍访各大网站、社区论坛,也成为每天的例行工作。运气好的话,往往也能等到一些“大鱼”。如,近年来时常处于舆论风暴的厦大,从“厦大前副校长外遇被妻泼硫酸毁容”到“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陷‘艳照门’”再到最近的“网传厦大博导‘诱奸’多名女大学生”等,一则比一则劲爆,且无一不是来自“网上爆料”。

网上有“好料”,好的新闻源,但更有陷阱。同样以厦门大学2014 年1 月8 日一则被爆炒的新闻为例。厦门当地媒体报道《厦大女厕所惊现偷拍门——50 多张偷拍照遭曝光》,“厦门大学”、“女厕”、“偷拍”这些热门字眼一组合,这则新闻一下子传遍全国。这则报道的消息源,同样来自于网上。从“网上”到“报上”,这则新闻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流程:从知名社区论坛“天涯论坛”的“这是一个关乎女同胞隐私权和人格权的爆料帖”开始发酵——被全国各地的论坛、微博、微信转载——记者求证找到偷拍照所拍摄的场所(嘉庚5 号楼的3 楼,一个靠窗位置的女厕)——并加以评论(厦大女厕难逃偷拍,其它公厕呢?)——支招如厕如何防偷拍。

这样历经辛苦调查、求证,看似较为完美,但却忽视了背后的“大陷阱”——网上新闻源本身的“新闻性”,即真实性。殊不知,所谓的“偷拍门”至少是已发生在一年前半,且警方早已抓获这一嫌疑人。由于记者求证时,未能从新闻源头去直接求证(即求证这则新闻的相关要素),一上手就转而直接求证“在哪偷拍”这样的细节,且并未向新闻中最核心的当事方——厦门大学进行求证,最终造成“将一年前的新闻拿出来当‘近日发生的新闻’进行报道”这样的“大乌龙”,这样过于追求眼球效应的虚假不实新闻,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心理,也就具有较大的负面效应。

当一则新闻从“网上”到“报上”,对于新闻最初源头真实性的核实以及对于事件所涉及的新闻当事人的核实,每一环节的核实都缺一不可,而且往往需要相互印证。这一旦疏忽,一则虚假新闻可能就也跟着面世。

每一句网语都要经得起推敲——成段照抄往往“笑里藏刀”

网上的帖子,有的写得比新闻稿还新闻稿,不仅火爆元素十足,更常常有大量细节,说得有鼻子有眼,往往可以满足很多受众的好奇心。但这些语言,要搬上报纸,就得小心再小心了。

对此,笔者教训颇深。多年前,厦门一家女装品牌破产后,笔者随即“从点到面”的调查——作为“女装之都”的厦门,其它女装品牌究竟现状如何?在一些女装业者普遍吐槽“日子不好过”后,笔者还和同事在网上搜索到一段网友的留言,大意是“XXX 等一系列女装品牌,其销售终端也是难觅踪迹。”这位“认真”的网友,在帖子中罗列了厦门一连串的品牌,由于未加求证即将加以引用,见报次日,数家女装品牌的老板马上赶到报社来“拼命”,“我们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会难觅踪迹。”这一失实的新闻,给当事者带来了经济损失,背后的教训不可谓不小。

而就在近期,一位女记者同样因“成段照抄”惹祸,甚至闹出了笑话。这位女记者约了厦门某医院的医生采访,采访了,也做了笔记。未想,没有将该医生的大名问清楚。回来写稿时,上网一搜,刚好一同医院、同姓的医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于是连名字一起加以引用,成段照抄。结果是闹出了虚假新闻——此医生非彼医生,尽管都是同姓,但最终见报的那位医生,好几年前就已病逝。记者在“成段照抄”时,看到新闻当事人的名字,竟未加以求证和核实,最终连最核心的新闻要素也弄错,并酿成大错,最终也成为笑柄。

客观地说,多数的网民,在网上发帖是自律的,尤其是实名发帖者,他们往往本身就是新闻当事人,因此具有一定的新闻真实性。然而,由于这些网上爆料者,本身并非新闻人,也非受过严格的新闻教育,为了吸引眼球或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利益,编造或夸大一些细节的可能性同时存在。为此,记者在引用这些网上材料时,必须小心再小心。不仅要明确交代新闻源,如,“帖子中透露”等字眼,更要一个个字地推敲其准确性。自己没把握的新闻要素,切勿图省事或出于新闻的需要,就大段大段地照搬引用。大段大段的网络文字背后,往往“笑里藏刀”。

每一张网络图片都要小心翼翼——逼真的照片也容易“失真”

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的新闻照片被广泛传播。尤其是一些带有一定趣味性甚至奇葩味的新闻,往往很容易被自媒体的当事人所用——明明是外地发生的事件,“落地”后就变成本地了。

这同样有教训。去年九八限行,由于恰逢中秋节,吐槽的市民特别多。于是,一辆贴有“喜获新车”应付路上交警检查的照片,在网上被传开。有的媒体闻风而动,就误以为是厦门本地车主所为,一则《借‘喜获新车’来避开限行,行不行?》的新闻呼之欲出。还好,最后该记者又上网一查,发现这辆车根本不在厦门,而在上海,差点张冠李戴。

契合当下时局热点,搜寻相关照片就开始传播开来,类似这种以将“远在天边”发生的现场移花接木到“近在眼前”的网络照片,大量存在于新媒体当中,如果不细心加以辨别,发生“乌龙”的概率相当大。

同样,记者为某一新闻上网找相关配图的也越来越常见。这其中,尤以网上找人物照片,风险最大。此前,有媒体在报道一亿万女富豪诈骗落网后,由于该女富豪非常低调,要找张配图很难。于是,记者上网一搜,刚好有一张署名该女富豪的照片。于是第二天这张“女富豪”的照片登上了头版。要知道,这根本不是“女富豪”,而是厦门的一名在职女厅官。这一女厅官确实曾出席过该女富豪举办的相关慈善活动,该照片随即和她的名字在网上传播开来,由于记者并非见过这位女富豪、也未见过这位女厅官,未经求证就加以引用,最终酿成了大错。

如《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黄子照所言,“新闻照片造假是杀鸡取卵”。尤其随着高科技修图的日益流行,逼真的新闻图片往往就容易“失真”。当“有图有真相”面临挑战时,读者对某些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可信度就难免产生种种质疑。如此背景下,传统媒体未经求证就引用新媒体上的一些不靠谱的图片,往往也是自毁前程。

为此,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信息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媒体为了制造卖点,吸引受众,获得点击率,在选择新闻时,一味追求时效性,对新闻只是单纯地复制,擅自“放大”,添油加醋,甚至凭“猜想”写新闻,这样的新闻就毫无真实性与客观性可言。正是如此,权威性的传统媒体才更有存在性的必要。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在适应新媒体、融媒体环境的背景下,在借力网络的同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采写能力,尊重新闻,不制假,不传假,坚持新闻真实。新闻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有社会责任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职业理想,恪守新闻道德,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真做好新闻的把关人,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不做假,不盲传,也应及时关注网络新闻的传播,及时发现纠正虚假不实报道,引导受众理性思考,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

(作者单位:海西晨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