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飞 张钗
【摘要】旨在“打造高质量生活”的《每周质量报告》成立伊始就密切关注食品安全这一话题,作为舆论监督节目,其发展路径值得研究。本文回顾《每周质量报告》的发展历程,梳理发展现状,分析舆论监督节目的表现手段、相关技巧,并进一步对其发展路径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舆论监督节目的发展提供相应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每周质量报告》 舆论监督 发展路径
2014 年9 月,一期《胶囊里的秘密》节目获得了中国新闻奖,这次获奖也让《每周质量报告》这个以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为主、以打造“高质量生活”为宗旨的舆论监督节目在2014 年再次走到前台。《每周质量报告》在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的基本原则下,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通过对这些路径的具体分析,可以管中窥豹,探寻我国舆论监督节目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一、节目发展历程及现状
《每周质量报告》,其前身是《每周质检报告》,是与国家质检总局合作的一个节目,2001 年7 月10 日,作为《新闻30 分》中的一个固定板块首播。
从《每周质检报告》到《每周质量报告》,相差一字,却有故事,相比之下,“《每周质量报告》有着更大的独立空间。”不唯国家质检总局,节目还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部委以及中国消费者协会等合作,获取独家消息源、跟随现场执法、解读最新法律法规、剖析问题食品。
2003 年5 月《每周质量报告》首播,节目是《“防非典口罩”真防非典吗?》,经过最初几期的探索,《每周质量报告》逐渐聚焦于食品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节目也面临着巨大的争议,有人说,《每周质量报告》“每周毁掉一个中国名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历过破天荒“5·16 停播事件”的《每周质量报告》当年7 月份即播出表扬三鹿牌奶粉、山东肉鸡加工厂的生产过程如何让人放心的正面报道。这几期报道似乎和节目的立身之本南辕北辙,一时间引起不少解读。
其后,这个曾经被看好的节目2008年差点被撤销。同时,围绕节目的关于政府、企业、媒体之间微妙博弈的讨论继续。
目前,《每周质量报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目前唯一一档以消费者为核心收视人群的新闻专题节目,密切关注时下消费者的基本物质诉求和更高层次的精神诉求,彰显大质量观、净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①。
二、节目的表现手段
《每周质量报告》属于的典型的“三无节目”——无名主持人、无豪华眩目的包装、无黄金播出时间。即使这样,《每周质量报告》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成为观众(消费者)眼中的常年“3·15”。
如今,节目内容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整形、食品安全、汽车等方面,但又不局限于此,节目内容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长约18 分钟,包括记者调查、专家访谈、质量警示、专家解读四个版块。其中重头戏为记者调查,以曝光揭黑的暗访为主。这也是节目最为吸引人的地方,通过记者的视角(多为暗访),我们看到了腐竹之毒、充电之祸、整形之乱、退货之难,当然最为触目惊心的当属“食品加工记”。节目注重相关法律的援引、事件成因的具体分析,运用图示,省略不相干的旁枝末节,专家的案例剖析,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警示和生活指南。
以2014 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胶囊里的秘密》为例。
节目从2011 年8 月到2012 年4 月,暗访制作耗时8 个月。从北京到浙江、江西、河北、吉林、青海、湖南、福建、上海、山东等地,行程万里,行走半个中国。选题调查涉及的时间和地域、投入的精力和财力是以往同类节目所无法比拟的。节目最终能够安全播出,郏功献将节目比作怀胎,终见婴儿啼哭,“全仰仗这座高地的坚强支撑和保护!”,②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在其著作《焦点访谈》红皮书就曾引用《焦点访谈》总制片人的一句话,来解释《焦点访谈》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我们)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实负责的态度,本着一种建设性的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③这种思维也贯穿在《每周质量报告》上。
首先,节目对于涉案的产品均是“指名道姓”,重点突出,某种程度上,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引导。
实际上,鉴于我国实际国情和媒体生态,对于一些事件的报道(特别是负面报道)的相关信息往往会采取模糊的处理方法,比如“记者来到某某公司”、“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等类似的表述就常见于电视媒介的叙述中,电视媒介采取这样的处理方法也是“迫不得已”,一是为了保全自身,避免吃官司,二是,其中也不乏采访不扎实,或存在瑕疵,干脆加以模糊,“因噎废食”。这样的处理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关键信息缺失、细节不完整、信息源匮乏,于观众而言首先不是一种负责的表现,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于自身而言,也极大地弱化了监督功能,等于自废武功。
在2013 年10 月20 日的《垃圾短信,缘何难了》节目里,在报道垃圾短信这个老大难问题时,《每周质量报告》还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直接点出了那几家公司的名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而过往的节目在报道该题材时,往往点到为止,对上述企业logo 定格几秒已属上限。
从这个角度看,《每周质量报告》除了对“涉事”相关公司的职员做马赛克处理外,基本上能做到“实名制”。作为特殊报道领域,《每周质量报告》信息的“大尺度”披露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发挥自身职能,监测社会环境,最大可能地指导了作为观众的普通消费者认知“某某公司的某某产品由于某某原因会造成某种危害。”可以说,《每周质量报告》的监督不是摆架子、做表面文章,而是真刀真枪、实打实,针针见血。
此外,通过对《每周质量报告》一年(2014 年1 月5 日到2015 年1 月4 日)总计46 期的节目分析,其中和有关部门合作有9 期——它们分别是国家工商总局、公安局、国家质检总局、消费者协会等部门,所占比例是20%。基本上每月一期。
如2014 年11 月23 日的《追踪毒腐竹》一期中,在介绍完民警在“制毒”的发现、腐竹制假的过程后,接下来是对山东枣庄市公安局局长的采访,他说“枣庄公安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坚持……。食品犯罪侵害的是……,影响的是……,破坏的是……。”简单分析局长的讲话,不难发现,局长运用了排比句式,由人民的身体健康,进而谈到市场秩序,并顺带向观众“汇报”了枣庄多年以来的工作,“枣庄公安多年一直坚持……,坚持……”。其实,这段讲话是可以略过的,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反而是削弱了“腐竹”之毒带来的新鲜痛感,但是,于节目创作人员而言,节目的消息源是“自己的合作伙伴”,主客体易位,而且是在“事后”,失去了暗访这一最具看点的地方,而暗访和“配合执法机关的活动”是《每周质量报道》的两大组成部分。
再以2015 年1 月11 日的《网购期待质量诚信》一期为例,在介绍完网购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后,解说适时出现,“2014 年,质检总局已经开始全面向网上不合格产品宣战,”紧接着,质检总局副局长“现身说法”,这段“说法”长达一分钟,“ 2013 年,我们组织对2000 多批次电子商务产品开展了风险监测,2014 年我们有组织了……,并且……,同时……”,稍稍停顿下,接着说,“我们还……”,
综上可知,《每周质量报告》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负面和正面的叠加,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而是坚持四个“ 有利于”(节目要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推进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所反映问题得到合理解决)④。在我国,政府与媒体,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二者为同一个目标,是并行不悖的,其一,媒体有责任向公众传达、解读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其二,政府也需要通过媒体来向公众进行“公关”,外塑形象。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权力来源不仅是与公共利益的联姻,还在于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此时媒体是代替“官方”履行“监视环境”的权力,这种形态下的新闻被称为官方新闻。1987 年提出新闻“舆论监督”功能,“这一突破建构了中国媒介权力监督党(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但它并没有打破“喉舌论”理念下媒体对政治权力的依附。
宏观上看,党和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利益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介的中心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媒介与政治权力的结合,就是与公共利益的联姻,二者可以相互注释合法性,具有一致性⑤。然而,在微观层面,市场化之下的媒体有自身的经济诉求或者政治诉求,操控者也有自身的政治诉求,各种利益的交叉,力量的博弈,最后呈现出来的媒介形态难免会出现“纠结”。实际上,现阶段,包括党媒在内不少媒体也在自身定位中试图跨出对于自己来说或许是一大步的一小步。
结语
现阶段,我国媒介的形式日新月异,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舆论监督形式,舆论监督节目不可或缺,在政府与民众的上传下达、社会环境监测等方面大有作为,《每周质量报告》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目前来看,《每周质量报告》走的路子至少是成功的,中国新闻奖的授予和舆论的强烈关注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每周质量报告》的前景,我们不妨从前文中所述的“高地”、节目的“顺势而为,适时而变”等角度对其持乐观态度。但是,节目对于效仿者是否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或有待观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6-30/104418122786.shtml
②郏功献,《揭开小胶囊的大秘密——“每周质量报告”的眼光与韧性》[J].《中国记者》,2012(7)
③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④梁建增,《从〈根除医药商业贿赂毒瘤〉系列报道看〈焦点访谈〉的建设性监督》[J]《. 新闻记者》,2007(6)
⑤彭华新,《论当代媒介环境中舆论监督的权力嬗变》[J]《. 国际新闻界》,2014(5)
(作者:李亚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14 级新闻学研究生;张钗,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 级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