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医学伦理视野下医生的社交媒体行为研究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69次
  • 评分4
  • 93
  • 0

赵环环

【摘要】步入“社交媒体时代”,国内出现很多针对专业医务人员的网站、微博和论坛,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医生中迅速普及。本文试从传统的医学伦理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医生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提出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秉持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为医生群体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提出具体的规范路径,以期在社交媒体时代为医学伦理的绵延提供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交媒体医学伦理医生微博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医学伦理学伴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反过来,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活动又推动医学伦理学的进步。伍天章认为,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形成,并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指导的,用以调整卫生事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以及卫生事业人员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

医德,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自古名医重医德,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思想被后世封为悬壶济世的典范,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②在西方,医德理论的创始者“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写到,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把恢复病人的健康视为医生的最高职责。③《希波克拉底誓言》被视为首部专门的医生职业道德准则。

二、医生的社交媒体行为现状

医学伦理学的精神实质延续至今,但形式和内容却随着医务人员面对的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在国外,除Facebook、Twitter 等大众化的社交媒体外,还出现了专供医生使用的社交媒体网站,如doctors.net.uk 和the BMJ’s doc2doc。目前国内医生使用的社交媒体主要为微博、论坛、贴吧,其中以微博为主要阵地。

1、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总体情况随着医生微博用户数量猛增,针对医生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应运而生。截至4 月14 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医生社交媒体”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1005 篇;以“医生微博”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56 篇。这些文献论及医生的职业道德、医院与医生的微博宣传与营销、医院与医生的微博动态、医改等,但从伦理、职业道德角度研究医生的社交媒体行为的文献数量不多。

在新浪微博搜索中输入“医生大夫”搜索有关用户名,可得到377 条结果。其中,名列前位的医生微博,粉丝人数高达几百万。由于医生在注册使用微博时并不一定采用实名制或标注其医生身份,所以医生微博用户的数量不止于此。现以微博粉丝量超过20万的5个医生的新浪微博为样本(见图1),通过对这些微博内容的分类,了解目前医生微博内容的共性。

以上五个微博主要涵盖医学知识科普、个人生活及观点、工作及业界信息三部分,其中前两者占主要内容。虽然业界一直对“微博可否问诊”争议较大,但是从以上微博的整体情况来看,“微博问诊”的情况并不多见。更有医生直接在微博上对“微博问诊”表明态度,如“协和章蓉娅”就在微博上明确标注“微博科普不看病”。

2、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失范行为

(1)缺乏仁爱之心,漠视生命。广东某女医生在微博上先后发布“等我下班再死”、“……宣布临床死亡,今晚可以睡个好觉,明天可以出游了!”等博文。言辞间充满对病患生命的漠视,被网友称为“冷血医生”。随后,该医生被主管单位暂停行医资格并调换工作岗位。事后,有观点认为女医生的行为仅是众多医生出现职业性倦怠的个案,不至于上纲上线和行政处罚。但公众普遍批判女医生行为有违医德,这种肆意的情感宣泄是没有真正秉承医德的表现。

(2)言辞调侃,图文血腥。认证为“鹰眼医生”的佛山外科医生曾发布多条微博,以亲历的各种血腥手术场景、病患器官为配图,附上调侃性、恐吓性文字。例如,他在为患者进行胸部肿瘤切除手术后写到:“无奈,美女要求美观,特别交代切口必须尽量小,而肿瘤又特别大,没办法,只有使劲挤了。”同时配发了正在为这名患者取出胸部肿瘤的特写照片。文字略带调侃,图片直现隐私器官,毫无对患者的尊重可言。

3、社交媒体对医生的影响

社交媒体给医生、医疗机构带来的利弊并存。微博上寻医问药方便快捷,提高了医生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第一,传播医疗资讯与医学知识,进行医学科普;第二,使公众加入到公共卫生和政策的讨论之中,惠及病人护理。廖新波在微博上与公众探讨医改就是一例;第三,方便与患者家属分享最新的治疗进展。例如,位于圣卢克的锡达拉皮兹的克利医院在为70 岁的Monna Cleary 进行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脱垂手术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超过300 条的信息,跟家属及大众实时分享手术进展;④第四,微博是卫生系统防范职务风险的平台,⑤公众可通过在微博中针对卫生系统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然而,微博的虚拟性、草根性、传播的广泛性也会对医患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第一,医生在开通微博时并不需要审核个人信息或身份验证,错误虚假的医疗、健康信息一旦散布开来,危害严重。第二,微博上的调侃、讽刺、报复性的图文有损医疗的严肃性。《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发表研究指出,超过60%的美国医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非专业内容,例如醉酒或非法用药的照片,或使用粗俗的语言,这种行为会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⑥第三,受微博字数的限制,140 字“微空间”虽然横向上可以承载大量医疗信息,但难以纵深地将医疗问题分析透彻,这就决定了医生微博适“科普不问诊”的特性;第四,泄露隐私。

三、医学伦理视野下社交媒体行为的规范与发展

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如何保证所传播的医学信息的科学与准确,如何处理普及基础医疗知识与回答患者问诊的关系,以及处理公共利益与推广营销的关系等,还需要从医学伦理的立场出发,掌握一些尺度和原则。

1、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遵守的伦理原则

1981 年“全国第一届医德学术讨论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具体而言,医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仁爱原则。医生微博具有个体性、及时性的特点,承载的内容丰富,所传递的内容及思想应该是弘扬仁爱之心的正能量。无论是医院官方微博的解疑释惑,还是医生个人的一对一回复,都要让患者感受到医务工作者对个体的呵护、对生命的尊重。⑦

(2)保护病人隐私原则。同事间在网上探讨病患、临床经历等行为虽然可以为教学以及工作带来便利,却是一种高危行为,谈及特定医疗案例的具体细节务必谨慎。未经同意在社交媒体上披露有关病人的可识别信息,就可能违反法律法规并引发官司。英国医学总会(General MedicalCouncil)强调,很多不当的披露是无意而为之的。那么需要提醒医务人员的是,不要在网络论坛等可能公开出入的场所发布有关病患的可识别信息。⑧

(3)分清界限原则。第一,社交媒体时常模糊个人与职业生活的界限。很多人意在与朋友分享信息,但这些内容一旦上传到网上就一发不可收拾。好在一些社交媒体网站有隐私设置,允许用户控制或限制他人访问。提高身份界限的意识并进行严格的隐私设置就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谨慎添加好友。医患之间理应

存在一条专业界限,这种界限既可以维持双方信任,也可以使患者免遭被出于不正当目的的医务人员所利用。而在社交媒体上,就很容易建立一种非正式的医患关系,这就极易引发越轨行为。因此,英国医学总会建议,医生以及医学生在收到过去或现在接收的病患发出的邀请时,应该礼貌地表示拒绝,同时向他们解释接受申请为何不妥的原因。

2、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规范路径

(1)坚持科普咨询不问诊。医生开微博可以做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但医务人员绝不能利用微博开方,因为老百姓真的会按医生所说的办法去做,一旦效果不好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医患间就会产生纠纷,但如何界定这种纠纷,法律目前还没有明文规定。⑨(2)慎重对待“匿名性”。在社交媒体上,以医生身份发布信息往往容易取信于众,而且会被认为是专业、正确、合理的观点而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医生可以选择隐匿医生身份,以个人身份发布微博,但一旦医生在社交媒体亮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应立即注明真实姓名。因为即使医生以匿名发布了某些信息,一旦引起恶劣影响,网络高效的搜索能力也会在第一时间追溯到信源的真实身份。

(3)扩大“微空间”。如果网友针对某个复杂的问题在微博上进行咨询,医生就需要尽力扩大“微空间”,如在微博文字的后面,附上图片或者链接相关网址。首都儿科研究所办公人员池杨曾介绍:“微博受字数的限制,只能是快餐,对于寻医问药的问题,我们会请患者发送到首儿官方网站的‘专家咨询’栏目中,会有相应专家为他们解答。”

(4)声明利益冲突。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医生虽然没有发布直白的言论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但却口口声声在推广某些保健产品。根据英国医学协会(BritishMedical Association)的要求,医务人员应根据所在机构的规章制度,声明所获得的商业利益。⑩因为匿名微博如果呈现出了“医生”的身份特点,也会赢得公众的信任。如果没有发布这类声明,就可能破坏公众信任,减损作者威信,甚至把所在单位置于不利境地。

(5)诚信推广与宣传。微博向来被视为宣传营销的平台,但医院、医生利用微博开展宣传工作时也应秉持医学伦理,即要恪守诚信原则,不能违背科学,吹嘘自己的医疗效果和服务水平,在字里行间为医疗产品做“代言”;不能一味追求粉丝量和点击率,跟风炒作热点话题或者发表轰动性言论;更不能造谣诽谤,明知是虚假的伪科学信息而故意发布和传播。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医疗机构的传统运行模式,构建新型的医患关系,传统的医学伦理秩序也因此出现了短暂的混乱。社交媒体时代的医生,不仅需要掌握好社交媒体的基本传播技能,还应坚守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将传统的医学伦理应用到这一新媒体之上,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管理好个人的社交媒体,提高个人和医疗机构的信誉,全心全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从而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交媒体医学伦理秩序,为传统的医学伦理注入新鲜血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伍天章主编:《医学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②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

③张树峰、刘云章、张卫东主编:《医学伦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41

④《社交媒体将会怎样影响中国医生?》,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iaocl_1085205046.htm

⑤韩璐,《微博江湖里的医者身影》[N]《. 健康报》,2011-12-23

⑥张文燕,《在社交媒体时代做医生》[J]《. 中国医院院长》,2010(19)

⑦蒋盛云、任学丽,《关于“医微博”的伦理道德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2013(4)

⑧ General Medical Council(2009)Guidance for Doctors - Confidentiality.London: GMC.

⑨吴浩,《医生开微博只能沟通不能开诊》[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⑩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2006)Good Medical Practice. London: GMC,paras 74-76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