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强
【摘要】时评表达的关键是判断,是观点的表达,观点表达的质量决定了时评作品的质量。但由于时评写作的门槛较低与时评写作环境的浮躁,一些时评观点表达中的问题暴露出来:认识出现错误;价值判断随意;意见表达无效。这些问题影响了时评的表达与舆论的引导。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重视事实的调查,设置专业化专栏,提倡时评建设性等方法予以针对性解决。而这些应对问题的对策,也是未来时评发展的趋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时评 观点表达 问题对策
由于公民写作的低门槛和时评写作环境的浮躁,时评写作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时评作用的发挥。本文仅从观点和意见表达的角度着眼,剖析时评写作存在的一些认知与表达上的常见问题,并对规避问题的对策进行论述。
在时评表达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认识出现错误,价值判断随意,意见表达无效。认识出现错误的原因,通常是对事实缺少深入全面的了解;价值判断随意则表现在,价值判断的情绪化,以及价值判断偏离主流价值观。意见表达无效,则表现为意见重复表达,意见缺少深度,意见缺乏新意。
时评出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三点,但就业务实践的层面来说,以上问题却是时评操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直接消解时评作用的问题。因此,本文论述的是规避这几个问题的对策和思路。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规避现有问题的思路,也是时评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实际写作和编辑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规避时评表达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时评表达的质量。
一、重视对事实的调查
时评的写作不是“闭门造车”,在实践中作者和编者需要重视对事实的调查。具体地说,调查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对事实真伪的调查,对事实内幕的调查。前者关系到时评的判断是否准确与合理,后者关系到时评的信息量是否足够。事实判断准确是一篇时评合格的基本要求,而提供有价值的附加值则是时评提升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时评是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关联事件的判断,要保证事实判断的准确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保证评论“靶子”的存在。如果评论的“靶子”不准确或者不客观,就会使时评的价值流逝殆尽。因此,出现事实判断错误的时评作品,其实际的效用不是提高了社会的认识,而是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和错误的舆论。
在信息社会,作者和编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并不仅限于见报的新闻。通过网络、电话、现场采访等参与性方式,可以对事实的大概进行一个更为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对报纸时评的编辑而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条件、资源,对有疑点的新闻,有争议的新闻,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核对。对他们来说,调查新闻的真伪应是其工作的一部分。
同时,时评也应该增加对事实内幕的调查。美国报业的新闻评论很发达,特别是时政评论,甚至形成一个行业。对此,原《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编辑李方认为:时政评论其实是门槛很高的一种评论文体,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比如你能透露些内幕消息,或者你就此对相关人士进行过专题采访;否则,如果你跟读者知道的完全一样多,你的评论实际上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而内幕的供给离不开曾经的调查和现有的调查。
薛中军在介绍美国新闻评论的特征时,写道:美国新闻评论的结构多为“马拉犁结构”。在主体部分,新闻评论侧重于报道细节,提供“增值”的调查研究,提供不同的观点,援引平衡的以及相互对立的消息来源。①这种重视调查研究的做法值得中国时评借鉴。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研究需要花费时间,而时评又是讲究时效的文体;因此,在实践中,应当注意调查与时效的平衡,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供给具有“增值”的事实性信息,以及权威性的意见性信息。二、设置专业化的专栏阿尔文·托夫勒曾说:在信息社会里,非群体化生产代替另外传统工作社会的群体化生产,而生产的非群体化也带来了消费的非群体化、社会结构的非群体化以及价值取向的非群体化等,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非群体化。传播活动的非群体化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反映,它体现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②
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变动和群体的多样,也造成了传播活动的非群体化。而具体到时评的实践中,时评的专业化趋势也开始出现。
首先是专业报纸兴办专业化的时评,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经济类报纸开辟的专业性的时评版面和栏目;《法制日报》、《法制早报》、《检察日报》等法律类报纸开辟的专业性时评版面和栏目。
虽然,一些综合类报纸也开始促进时评的专业化。如在《新京报》的评论版面设置中,就有专门的经济评论和文化评论版面;而在《中国青年报》的评论专栏的设置中,也有位于法治版的“法眼”专栏,位于经济版的“经济时评”,位于教育版的“教育视点”,以及位于国际版与体育版的相关评论专栏。但整体来说,综合类报纸设置专业化时评版面和栏目的还不多。多数报纸是将不同专业的时评混合在一起进行编排。即使有专栏设置,也未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细分。这种编排不利于简化受众的阅读,也不利于专栏作者的培养,容易出现诸如知识运用失误和意见缺乏深度等问题。
设置专业化的专栏,由专业的编辑选稿,专业的作者供稿,不仅有助于时评所作判断的准确、深刻,从而规避和减少知识运用错误与意见缺乏深度;而且,可以提供具有独家性、个性化的观点,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提高时评的质量。如《南方都市报》的“法的精神”、“经济人”、“媒体思想”等专业化的个人专栏,就在表达独特的认知价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时评的专业化专栏也需要讲究表达的方式和技巧,避免因意见信息质量过高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一个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被接受或吸收,主要取决于它与特定的人之间的匹配;与人的知识结构的匹配;与人的情绪等心理状态的匹配;与人的个人经验的匹配。③
三、提倡时评的建设性
时评的理性和建设性就是理性、客观地了解、看待一件事,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的材料,并提出自己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这就需要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积累,或者具有某种方面的专业知识。④
提倡时评的建设性,首先要保证时评的理性,没有理性的论证和表达,也就没有所谓的建设性。这是因为,理性能够使人们最大程度地接近事实的真相,能够使人们在认知中保持思维的准确。理性不是排斥感情,也不是排斥形象思维,而是在客观的,符合逻辑的理性思维中减少感情对判断的干扰,减少形象思维的不准确性。而如果缺少了理性的论述,时评就会出现价值判断偏颇的问题。
提倡时评的建设性,也就是强调时评的指导性和应用性。在社会转型期,时评的作用不仅是批评和诉求,提供指导性和应用性信息也是其应有之意。从媒体的政治原则上说,提供指导性意见是媒体党性原则的体现;而提供应用性信息是媒体群众性原则的体现。如果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可以把指导性信息和应用性信息看成是建设性信息;因为,对于受众来说,其努力的方向皆在于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能够对受众的决策和行动产生实质的影响。
美国评论人认为,作为新闻评论撰稿人必须问自己的评论文章是否通过了SEA 测试,即激发(Stimulate)受众、解释问题(Explain Question)、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Advocate)。其所谓的主张也就是本文所述的建设性。可见,时评应提供建设性意见和观点,也是国外新闻评论的追求。
提倡时评的建设性,不是拒绝时评的批评性。建设性与批评性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冷峻思考和善意批评本身就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设力量。时评的力量不仅来自于它的批评和监督,更来源其背后隐藏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在批评的基础上建设,可以有效规避那些价值判断偏颇的时评,和形同“时骂”的浮泛的时评;也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③薛中军,《美国新闻评论特征初探》[J]《. 采写编》,2004(4):57
② 李法宝,《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研究》,博士论文,60页
④冯雪梅,《时评的理性与建设性》[J].《采写编》,2004(1):2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