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应用技术型广告人才培养的思路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38次
  • 评分4
  • 59
  • 0

【摘 要】近年来,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新媒体广告也随之蓬勃发展,广告公司对于具有新媒体理论素养、熟悉新媒体广告实务、懂得新媒体广告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求贤若渴。但目前由于高校教师对新媒体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导致广告学科班毕业的学生并不受业界欢迎。因此,应该从提高教师队伍的实战能力、合理设置新媒体课程、利用自媒体进行专业实践等方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 应用技术 广告人才

据《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的有效媒体接触时间为5.8小时,手机凭借104分钟的使用时间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媒体。2014年,4G网络的加速建设将使新媒体进一步发展成为传播力非常强劲的媒体形式。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壮大,新媒体广告越来越受广告主欢迎,在新媒体环境下运作广告活动,要求从业人员深谙新媒介的媒介特点和传播特性,能够合理安排媒介计划,对新媒体受众的心理、消费行为有新的见解,新媒体专业人才短缺成为了制约新媒体广告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广告学教育如何顺应媒介环境变化,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的变革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新媒体广告产业的发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了《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广告营业总额达到5019.75亿元,较上年增长6.84%,中国互联网广告在2013年实现638.8亿营业额,较2012年增长45.85%,2013年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迅猛,对传媒产业增长贡献率达30.3%,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①目前,新媒体广告的高增长率对比出传统媒体广告增长率的缓慢。

从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广告业的营业额增幅放缓,但从趋势来讲仍然是增长的,市场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广告公司数量和广告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均显著提升。尤其在新媒体给广告业发展带来更多活力的情况下,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1、泛广告、多种媒体一个声音观念加强

新媒体在瓜分传统媒介受众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随着媒介之间融合度的加深,广告运作模式开始走向多媒介融合趋势,泛广告现象越来越多,整合营销传播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众所周知,传统媒介以大众传播为主,而随着网络媒体、智能手机的普及,分众传播、一对一传播逐渐成为主流,受众主体地位被空前放大,受众主动趋向信息的行为越来越明显,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越频繁,其信息传播和接受行为越容易被媒介掌控,新媒体在精准传播方面的无限可能使其成为广告主的新宠。综观近来京东商城、网络1号店、可口可乐等所发起的广告运动,必然借助新媒体,有的更是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通过研究受众使用新媒体的习惯来打造具备个性化、精准化传播的策划方案。

新媒体在广告中的利用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广告从业人员对新媒体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认知,并对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保持高度敏感性,能够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步伐,从而对现今广告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依托新媒体衍生的广告形式层出不穷

数字媒体和无线终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广告市场的发展,智能手机、数字电视、地铁站屏幕等新形式的数字媒体广告越来越受广告主青睐,精准传播、互动营销等新型传播形式逐渐成为广告行业的重要增长点。

移动端APP广告以其明显的优势呈现出非常惊人的增速,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11月,移动端APP广告投放规模的增长率已明显超过PC端。2013年,全球移动广告的支出达到180万,比2012年增长一倍以上。

智能手机有无限发展空间,手机广告借助这个平台开发出的新颖的广告形式得到广告主的认可。App横幅广告是一种最基本的移动广告形式,消费者通过点击横幅广告进入品牌页广告,视频前贴片广告一直以来也是移动广告的重要形式之一,4G时代来临,In-App视频广告作为一种创新的移动广告形式出现。根据最新《移动广告营销效果研究报告》显示,目前,App横幅广告+品牌页、视频前贴片广告和In-App视频广告三种移动广告形式的广告效果良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频成为受众越来越喜欢的信息形式,依托新媒体衍生的视频广告也迅速发展,以小熊电器8周年庆所推出的8秒广告开始,微视广告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广告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告学专业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学校教育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学校教育以传统媒介素养为主,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新旧媒体融合日益深化,广告产业的运作模式发生改变,因此对具有新媒体理论素养、能够进行新媒体广告实务运作同时懂得新媒体广告经营管理人才求贤若渴。

1、因人设课,新媒体知识鲜少涉及

现今从事一线教学的广告学专业教师大多缺少一线经验,新媒体广告方面的经验更是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是以教师的知识经验为主,侧重传统媒体广告教学,新媒体广告方面的知识很少提及,或者不成体系,不利于学生学习。

新媒体的发展及新型广告形式的诞生给广告产业的运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广告形式层出不穷,消费者接受广告信息的方式也发生改变,新媒体的广告运作与传统广告的运作有相似之处但区别也较为明显,以往广告教学中涉及到的广告传播方法、广告调查方法、消费者分析、广告定位方法、广告创意与策划以及媒介的选择和投放等重点内容都是围绕传统媒体来探讨的,新媒体方面的知识鲜少涉及。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各大高校均认为广告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实战教育有足够重视,但却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所谓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实习,随着大学扩招,同一个实践基地内容纳的学生数量过多,学生真正能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是课内实践,多是通过作业布置来实现,这种实践方式通常和行业实际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实践运用和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在这样一种实践环境下,高校广告教育很难和行业接轨,虽然做了很多实践,但学生依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三、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广告人才培养思路

新媒体是近几年崛起的新生事物,目前高校从教的教师群体基本上没有系统学习过新媒体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因此,学校要创造在职教师进入业界进行广告实务学习的机会,将教师实战能力培养制度化。

1、加大教师实战能力培养力度

广告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在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际情况是,学界总是落后于业界发展,在业界出现了新动向、新思想、新理念一段时间之后,学界才开始研究它,再将之形成理论传授给学生时又有了一定的滞后性,缺乏主动性。

综观目前各大高校与业界保持联系的方法,基本都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请业界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学校讲学,一方面是派教师到业界顶岗实习。但笔者认为应该以提高教师队伍实战能力为主。首先,鼓励教师参加业界组织的各种培训,通过学习,接触业界最新动态。其次,选送学习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到广告公司顶岗实习,提高实战能力。教师参与培训与顶岗实习的好处在于能第一时间把所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2、合理设置新媒体广告课程

新的时代要求广告人必须跟上数字技术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并对这些新的媒体形式、营销传播手段以及消费者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力,还要有纵观全局、整合运用、自如驾驭各种媒体和营销传播方式的能力。②

更新知识结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新媒体”及“新媒体广告”方面的课程。

优化课程设置,弥补教材陈旧的缺点。在理论方面,使学生了解新媒体广告的形式、传播规律等,在技能方面,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广告的创意、制作及发布。

根据实际的师资力量和技术条件,可以进行融入式教学或专门式教学。融入式教学是指在广告学专业核心课程中,比如广告学概论、广告调查、广告创意、广告策划等课程当中融入相关新媒体广告的知识;专门式教学是指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门增设新媒体广告方面的课程,比如新媒体广告概论、新媒体广告制作等,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向学生讲授新媒体广告理论及技能。

3、利用自媒体进行专业实践

传统广告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学生创意制作的广告只能是草稿或蓝图,几乎没有公开传播的机会,也检验不了其传播效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相比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来讲,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是学生更容易接触和掌握的一类媒体。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并且熟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使用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自主性传播的特点,在校内建设创新实践基地,以校园为传播范围,以自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体,要求学生自主负责,全程策划、执行一个实际的广告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学生制作的新媒体广告得以发布,并检验其传播效果。

对于广告学教育来讲,在新媒体及新媒体广告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对广告人职业技能的新要求。改革教育模式,除了使学生具备传统的广告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使其具备新媒体理论素养,同时能够掌握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软件操作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J].《中国广告》,2014(5)

②陈谦、刘芳,《论数字时代高校广告教育专业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3(9)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