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 投稿万金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10次
  • 评分4
  • 21
  • 0

姚冬冬 郭红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发展尤为迅速。新媒体因自身的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等新特点,为新闻业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时也使新闻专业主义在践行过程中遭遇挑战。本文对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探究,分析其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介 新闻专业主义 表现策略

一、新媒体与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新闻专业主义源于19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它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报道新闻。阿特休尔在《权利的媒介》中说:“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指,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①这一理论虽起源国外,历时久远,但却一直延续至今,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具有本土化特征。

(1)真实、客观性。新闻报道讲求真实客观,准确的将事物原貌呈现在大众面前,新闻记者报道过程中不应掺杂任何形式的意见或偏颇,做到不偏不倚。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义,失去了真实性,客观性便无从谈起。

(2) 独立与公共意识。媒体面向大众,为全体人民服务,是公共利益的守候者而非某一利益团体,要服务大众。

(3)自由性与社会责任。新闻的自由包括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采访、报道、出版等自由权利,宽泛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闻业的发展。但这里的“自由”不是完全自由,媒体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行使这一权利。同时,记者必须对整个社会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自律意识,并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

近些年来,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媒体发展最为迅速,公众通过互联网、手机、微博、博客便可发布新闻信息。可见,新媒介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大量公民记者涌现,造就了一种新型的传播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媒介环境赋予了新闻传播更多新特征。

(1)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2014年1 月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 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发布消息、表达观点,公众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接受者。

(2)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新媒介的产生打破传统媒介单一化的传播方式,由点到面,由单向到多向,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例如通过微博、微信、博客、BBS、QQ、SNS、飞信、维客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从而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实现资源共享。

(3)新闻信息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互动性极强。据统计截至2013 年12 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 亿,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使用频率如此之高,正是因为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泛、自由的活动空间,满足了人们的能动性和参与性。

(4)新闻信息传播内容的广泛化。网络媒体打破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为大众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信息量丰富、多元化,网络媒体结合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新闻进行延伸和拓展,公众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选择余地更为宽泛。

二、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表现

新闻业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较为活跃,它带给我们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它打破传统媒介的专业壁垒,为新闻发展的环境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但由于新媒介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使得一些记者、媒体背离新闻专业主义,因此阻碍新闻业发展。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新闻价值的贬值危机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客观、中立的报道,摆脱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但在新媒介环境下,由于受媒介选择的多样性、外部环境复杂性、个人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一些记者在报道时容易缺乏对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认识,以主观、片面角度报道新闻,导致虚假新闻蔓延。

例如:2013 年12 月3 日某报在新浪微博发布一条“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的微博,该微博被转发了35844 次,评论达到23920 次,众网友言辞激烈,批判这位大妈的声音不断。但时隔仅仅一天,媒体舆论又出现大逆转,完全否定前一日的报道。这篇明显不专业、不客观、不准确的“新闻”,竟然顺利通过了许多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递,而且还被重点推荐。在这场轩然大波背后首先该反思的是媒体和记者。

2、利益的驱动阻碍新闻业发展

李希光认为:“媒介的日趋商业化和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促使大量偏离新闻理念和基本原则的坏新闻涌现———新闻不属实,不准确,不公正,猜测,低级,趣味。”②媒体是面向大众、为公共服务的,而非某一利益团体。但伴随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收听率、收视率、点击率成为评价一档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迎合大众发布低俗化、娱乐化、庸俗化的信息,严重“污染”了媒介发展的环境,阻碍新闻业的发展。

3、新闻“把关人”角色的弱化

“把关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对传统媒介而言,由于“把关人”的存在,舆论控制不难做到。然而在新媒介大环境下,网络具有庞大的数据库、海量信息,传播者不再单方的传递信息,而是与受传者一道成为平等、相互交流的群体。“把关人”的角色逐渐被弱化,致使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从而对新闻专业主义构成严重威胁。

4、记者专业意识欠缺

网络媒体凭借实时、快捷、有效等独特优势受到网民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媒体代表的不仅是个体而是整个行业甚至是政府的声音,媒体更应该树立正确舆论,及时发现各方矛盾问题,妥善处理好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彰显媒体威信。

在“兰州水污染”事件中媒体没有很好履行自身职能。早在今年4 月10 日17时有关部门检测出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严重超标,但直到4 月11日11:32 分新华网首个报道该事件,在“沉默18 小时” 里竟没有一家媒体采访报道。其实早在之前,网上曝出兰州多地自来水出现刺鼻异味,当地市民反应强烈,但却无人问津,兰州网的报道还提到对无中生有、造谣的相关人员进行查处。正是这种无作为给当地的民众带去极大恐慌,致使民众舆论不断。同性质的新闻事件还有“浙江奉化的危房”,如果媒体能够早一点报道,政府早一点治理或许就不会发生恐慌和悲剧。

三、新媒体环境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策略

1、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坚守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新闻的采集、编写、制作、播出,中间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记者以专业的素养来保障。对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记者提高信息辨别力的同时要扫除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清洁网络环境。

坚守职业道德是每位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树立专业主义理念,即: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不断地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在“网络反腐”任务中,新闻记者罗昌平、王文志、纪许光等优秀的记者不畏艰险,在网上公开实名举报,勇敢揭露贪污腐败现象,利用媒体影响力助长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增强了媒体的公信力。记者这种实名举报的行为正是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良好体现。

2、媒体自身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管理意识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有多种,媒体要加强把关意识,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提升新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媒体应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建立新闻自律制度、完善网络举报制度、明示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行业之间应加强舆论监督合作等。新浪微博是国内首个微博社会公约(《新浪微博社区公约》)的建立者,凡想要使用新浪微博的用户必须遵守该公约;重庆新闻界4 月18 日发布《抵制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自律公约》,这些举措对其他媒体是一种有效的借鉴方法,媒体之间要通力合作,共同维护传媒行业正常发展。同时,媒体自身还要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机构创新和改革,提高媒介产品质量、服务大众,满足不同层面的受众需求。

3、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加强大众传媒素养

政府部门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统一的网络新闻管理法规,建立长期的新闻监督机制。相应的多建立些新闻仲裁机构和投诉委员会、制定新闻评议制度(运用自律的方式让新闻界履行社会职责)、完善网络投诉机制、奖惩制度等,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此外,加强大众传媒素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作为传媒素养的主导力量,做好宣传和引导导向,鼓励公众全面接触新媒体技术,从多种方式和渠道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完善公众传播设施。同时公众也要合理规范的使用新媒体,加强自身独立思考能力,避免盲从。

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努力,只有记者自身素养、媒体责任意识与国家法律制度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本文系2013 年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SPCP),项目编号:ZB-2013-226;南阳师范学院STP 项目,项目编号:STP201400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J·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权利的媒介》[M]. 华夏出版社,1988:282

②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18

(作者:姚冬冬,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郭红,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