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金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人在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我适时出示一张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图画:“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吧。”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在图画上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感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小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和数“亲密”接触。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高尔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我让学生在操场上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100米的距离;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厘米、1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测一测身高、头围、胸围、步足、立定跳远的长度。到学校饭堂去看看、掂掂、称称各种蔬菜的重量,感受1斤、2斤、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经过开展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挖掘教材资源,发挥习题价值,强化数感。
新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数感训练的题型和题目,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实施,运用比较科学的和能凸现数感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不仅学会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数感得以发展和提高。如:“20以内退位减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14第6题)小白兔与小灰兔共收了16个萝卜,小白兔分给小灰兔9个,小灰兔说:你剩下的太少了。在练习中,我让学生猜一猜小灰兔为什么会说“剩下的太少”?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对16、8、9、7几个数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又如该页的第8题,小猴子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读完题我马上说了一句话:这些小猴子真厉害!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他们?让学生提问。既培养了数感,又培养了学生在获取数字信息的同时能作出分析和判断的习惯与能力,这也正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
四、在交流中丰富数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的建立有利于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数感。如这样一道题:“书架有两排,第一排有10本书,_____,第二排有几本书?要使第二排的书有24本,你可以添加一个什么条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第二排比第一排多14本书,这是一年级的知识,三年级学了倍之后学生会想到第二排比第一排的2倍多4本,到四年级学了小数之后,会想到第二排是第一排的2.4倍,其中也不乏一些创造性的答案,如从第二排中拿走7本放入第一排,两排就一样多了。通过交流解答,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丰富。除此之外,教师有意识的多设计一些生生互动的活动,也能丰富学生的数感。如“仓库有一批粮食,原计划每天吃10千克,可以吃30天,实际每天多吃2千克,可以吃几天?”教师出示了一位学生的计算过程:10×30÷2=150(天),并且没有给予指正,而是拿出来全班讨论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就从数感的角度来解释:实际的工作效率大于计划的工作效率,因此实际的天数应少于计划的天数。在很平常的反馈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强化有关计算的联系与转化,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经过探究和训练,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和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达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