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综述与探索实践

  • 投稿马遥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33次
  • 评分4
  • 39
  • 0

唐小龙 黄 雁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出对我国各类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思想的梳理,结合对我国研发管理现状的分析,对我国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路径作出了初步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研发管理;体系;标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85-02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简介:唐小龙(1976-),男,江苏海安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发端于上世纪中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开了科技迅猛发展,产业升级换代的序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不同科技领域之间的集成渗透日益加强,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虽然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在研发投入、研发队伍、研发设施等方面已经逐渐跟上世界脚步,但研发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长期受制于人。如何建立富有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着力提高我国研发投入产出比,成为摆在我国科技界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西方研发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关于研发管理理论的探讨已有较长历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美国学者Roussel,Philip A.、Saad,Kamal N.以及 Erickson,Tamara J.?提出的第三代研发管理理论[1]。该理论把研发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

1、第一代研发:直觉主导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丰富,加之政府的慷慨支持与投入,第一代研发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一阶段的研发实践强调科学家的主体地位,研发工作很大程度上由研发部门单独决定,管理者参与度不高,是一种缺乏战略规划的“放任式”管理。最具代表性的是1939年杜邦(DuPont)公司的化学家Wallace Carothers领导的科研组意外地发明了尼龙,在后来的50年里,尼龙为杜邦公司赢得了200多亿美元的利润。

2、第二代研发:目标引领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市场体系的形成,研发管理开始由第一代“直觉型”向第二代“目标型”过渡。企业意识到组织手段对研发活动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协调研发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互动关系,对研发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质量和进度加强了控制,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冲突和执行问题予以了关注,但并未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研发项目群之间的平衡,无法使战略规划、目标有效地与研发能力、资源进行匹配,也就无法确定项目选择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顺序。

3、第三代研发:战略规划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白热化,技术及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并行成为企业的重大关切,战略规划思想开始进入研发管理领域。研发活动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部分,开始注重研发费用/效益分析和风险/收益的平衡及研发项目的综合管理,跨单位、跨部门、跨企业的战略研发组合得到重视,协同创新的理念开始产生。

从直觉主导到目标引领再到战略规划,西方研发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与产业经济的升级换代同步推进、互为因果的。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在世纪之交席卷全球,研发管理理论又出现了新的突破,亦有学者称之为“第四代研发”。第四代研发管理注重知识聚合和概念开发,更多地关注未来市场所需的未来技术,采取有效的技术战略与建构创新导向的组织制度,重视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强调建构全球研发网络,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均纳入全球研发网络之中。

二、我国研发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底子薄,改革开放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科技研发更多地是采用了跟跑策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研发工作的重心。随着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产学研各界的科技研发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研发机构蓬勃兴起,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研发模式也已从总体跟跑转变为跟跑、并行、领跑兼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数据显示,我国R&D经费总量和R&D人员总量已分别位居世界第3位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科技进步贡献达到52.2%,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 .98%,逐步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

虽然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但研发效率和产出不高,原创性科研成果不多,真正能够带动行业或是产业实现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仍显不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应历史阶段进行对比,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中等水平,但研发人员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只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的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典水平,科技论文产出效率则低于1990年德国、法国、英国、瑞典等国家的水平,总体创新绩效仍然落后于欧美地区的美国、瑞士、卢森堡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创新强国。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内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问题的症结指向了我国研发管理体系的缺失和不足。李丹在《企业研发管理的现状及分析》[2]中指出,“产品创新模式落后”、“研发流程不规范”等是我国企业研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亮亮在《企业研发管理体系重塑》[3]中列举了“忽视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缺乏研发项目策划”、“缺乏职责明确的产品开发组织模式”、“缺乏公共语言体系”、“缺乏研发知识平台”、“缺乏充分的技术评审”、“缺乏对研发人员的有效管理”等不足。李晓银、吴毅在《标准化在企业科研开发工作中的作用》[4]一文中则认为“缺少必要的标准化、通用化、规范化的支持,研发项目管理没有实行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方法,造成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学界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研发活动中最为突出与普遍的问题在于研发管理体系与流程的缺失,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活动仍然处于一种粗放的、不成体系的自发状态之中。

三、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探索实践

仔细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研发管理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研发活动其实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精细的管理进化过程,对研发活动的管理焦点由最初的输入输出转化成为从战略到市场的线性流程。研发思想在进入第三代之后,研发过程事实上更像是一个闭环,一个与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Walter A.Shewhart)[5]所提出的PDCA循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闭环,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环节贯穿企业研发整个过程,循环往复。正是这样一种线性流程与闭环结构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自我检验、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功能的研发生态系统,进而形成了西方国家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制度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研发管理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理应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就企业管理层面而言,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部门广,动用人力多,时间跨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因术语不一致、进度不同步、资源需求不明确、职责理解偏差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会直接对研发活动造成冲击。因此,企业应将研发流程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置于研发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在实施研发管理体系建设时可以考虑按照以下三种模式实现与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

1、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有关过程(要素)纳入到研发管理体系。如将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设计和开发的输出、设计和开发的评审、设计和开发的验证、设计和开发的确认、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等要素分别纳入研发管理体系中。

2、可以将研发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内容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例如研发管理体系中强调对“与研发相关的人员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将该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条款内容进行融合,突出在与研发相关的人员管理过程中的特色,进而整合成企业更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

3、可以将研发管理体系的各类文件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整合。例如将研发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互通的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研发方针和目标控制程序、内部沟通控制程序、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基础设施控制程序进行整合,形成一套两体系共用的文件。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结合,研发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配套的企业管理体系。研发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和要求成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而质量管理体系又为研发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大量的、基础性的标准支持。目前,江苏企业已在省科技厅主导下对省级财政支持的研发机构开展了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Roussel,Philip A./ Saad,Kamal N./ Erickson,Tamara J.Third Generation R&D [2] 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1991- 4 ISBN:9780875842523

[2] 李丹.企业研发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商业经济 2011年第12期

[3] 许亮亮.企业研发管理体系重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5月

[4] 李晓银.吴毅.标准化在企业科研开发工作中的作用 第十二届石油工业标准化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9年10月

[5] Walter A.Shewhart 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 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980 -12 ISBN-10:0873890760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