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缺失,分析了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剖析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强化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调了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验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功感。同时,学校要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贡献的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230-02
一、社会责任感概念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社会责任心是指社会个体对社会公共生活中所承担责任的合理认知和评价,并体现在情感和行为之中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公民的社会责任心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责任心是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责任心,是种舍己为人的态度。有责任心,为别人赴汤蹈火的壮举;是为别人两肋插刀的豪情,因此才有了黄继光以身体挡子弹;才有邱少云至死不移半步。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担他人不敢担的后果。
社会责任感应从德育学和心理学两个维度阐述其定义,从德育学角度看,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和自我应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做出的行为选择和承担后果中产生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它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于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社会责任感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与、意志和态度。
Gough等认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愿意为他们的行为负责,表现出一种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感,这类人关注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支持社会公正,积极参与社区或社会的公益活动。Gough(2006)的社会责任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指对广大的社会负责,还包括对自己的负责。谈到社会责任感时,更多指向对一种公民的义务,社会公正的意识以及对社会公正付出的一定行为。
综合国内外的对社会责任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态度及其表现出来的相关行为。
二、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的问题
当前大学校园血腥事件频发,归其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思考问题简单粗暴,行为不计后果,心胸狭隘,自私自利。部分学生不考虑对家庭的责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造成社会责任感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对有兴趣的事积极主动,对工作敷衍了事;职业道德缺乏,没有奉献精神;自私自利欲旺,缺乏与人沟通相处能力;学校、家庭、社会追求经济效益多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教育培养。
三、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分析
1、人格修养与社会责任感
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相关,Benning,Patrick发现反社会人格和精神病态的个体对社会责任感较低。Bierhoff考察了利他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研究表明,具有同情心的利他主义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高于一般群体。他们考察了不同人格的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格个体在面对同一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以及相应的行为,如当个体目睹他人在面临困境时,有些人表明出对他人的同情,而有些人则不会。还有些研究发现,同情心的有无和个体幸福感强弱呈正相关。
有些学者发现,基因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密切。Rush.ton考察了异卵双生子和同卵双生子间的社会责任感,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子社会责任感的一致率是异卵双生子的两倍。Rushton还发现,男性的社会责任感的受基因影响较大于女性,而女性的社会责任感更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2、环境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受到多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经济环境等。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Gunnoe(1999)等指出,权威型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小孩,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要求孩子表现更成熟,更多考虑他人的需要,并且在这种家庭的氛围中,民主和谈判一直占家庭的主导因素,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F1angan(1998)的研究结论,当青少年的家庭强调社会责任感时,他们会更关注公众的利益。社区和社会组织形式影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在国外学校中,教育部门有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定期举行相关的社区服务,在美国参加社区服务工作,是属于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认为,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感、利他的行为、去自我中心,更为关注他人的感受,此外,他们的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3、经济背景与社会责任感相关
调查发现,受过高等教育和高收入家庭,生活在富裕的社区环境中的个体,拥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其社会责任感高于那些低学历和低收入家庭,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社区环境中的个体,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时间在为生活而奔走,而无暇参与社区相关义务活动。还有研究者认为,个体社会责任感行为的缺乏,并不认为其没有社会责任感,要考虑到某些因素限制,如面临经济困境的个体,或时间较少的人来说,就不会参与社区活动等。
4、社会责任感的驱力
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出于以下四种驱力之一:本我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和原则主义。本我主义的驱力在于提升其自我的利益。也就是说是为获取社会的回报,避免惩罚。一旦个体达到其目的,其社会责任感将有所减少。利他主义的驱力来自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这种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如个体可能更愿意为与他观点相似付出。
5、社会责任感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显示,社会责任感与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正相关。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与较高的入学率、较好的学业成绩、较高的自信、较强的社交技能和未来的政治参与性相关。Thoits(2001)等通过追踪研究,探讨了义工参与和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自尊、抑郁症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义工参与的时问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自尊、和身体健康呈正相关。
6.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模式
如目前在欧美较为流行的Hell ison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简称TPSR),该模式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来的,强调TPSR是一种关系模式,认为师生间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支持与理解,这种氛围将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养成;TPSR认为将责任感的培养整合到课堂常规教学中,效果将会更为理想;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话语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也是一种信任培养学生责任感养成的方式。
综合国内关于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既与基因有关也与环境有关。社会责任感的驱力既受到外界社会影响,也与个体内在的追求和感受相关。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国内外有不同的见解,即国外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感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多,无法通过后天训练养成,而国内大多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强。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意义
多数人认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遵从道德观的,属于德育学范畴,但事实上责任感培养也是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应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出发,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为国内责任感培养开发另一条道路。
(1)社会责任感与人口学特征的是密切相关的。不同阶层的家庭出身,他们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家庭环境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课堂教学、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使用多种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环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活动交往等等。
(2)社会责任感与自尊心和心理素质分不开。国外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职生社会责任感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学业、社会适应等之间都相互关联。
(3)通过个体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目标培养学生责任感,能促进他们幸福感、自信等各项心理指标提升,减少其攻击、犯罪的行为,促进职业学生向着阳光、健康发展。
(4)通过培养学生责任感,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提供必备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五、综述
职业教育如何培养优秀的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良好道德的职业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培养,寻求有效的、可行的培养方式是我们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过程的的难点,尤其是针对初入社会,人格不稳定的的学生,如何通过自身体验、锻炼、反思来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在重视学生技能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制定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方案,做到循序渐进的培养。从教师课堂、技能训练的常规学习中渗透、从社区、父母、学校和学生的活动课入手,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使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常规化,通过环境的影响(父母校园和社区)、学校活动课的教育等,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心存在的素质为手段,达到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丹玲;孙丽丽;道德情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2期,12-13.
[2] 朱江,郭文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管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5(05):35-36.
[3] 杨能山.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03):74-75.
(责任编辑:王兰爽)